浅析格列佛游记讽刺艺术与主题.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格列佛游记讽刺艺术与主题

浅析格列佛游记讽刺艺术与主题   [摘要]《格列佛游记》是英国18世纪著名讽刺文学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闻名于世的代表作,全文通过对主人公格列佛历险经历的描写,对英国社会和国民性格所存在的缺陷进行了鲜明的讽刺。以原著为基础所改编的电影有五部之多,其中,2010年的电影版《格列佛游记》在讽刺这门艺术的表现方式上对于其他的电影人和艺术创作者具有借鉴意义,同时,此版本的影片在时间点上最靠近当代生活,相对具有更加深刻的现实反观效用。   [关键词]《格列佛游记》;美式价值观;讽刺艺术   名著《格列佛游记》(Gullivers Travels,1726) 是英国18世纪著名讽刺文学代表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1667―1745年)闻名于世的代表作,原作讲述了里梅尔?格列佛船长在“利立浦特(小人国)”“布罗卜丁奈格(大人国)”“飞岛国”“慧?S国”的奇遇。作者笔力雄劲,极尽讽刺之能事,通过对格列佛自身奇遇的描写反映了18世纪前半叶英国统治阶级的腐败和罪恶,并对当时英国国民的性格缺陷进行了尖锐的嘲笑。《格列佛游记》因其天马行空的童话色彩和针砭时弊的现实意义而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原著也在美国、英国、法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于1939年、1979年、1992年、1996年和2010年经历了五度翻拍,其经典程度也可见一斑。   在历次《格列佛游记》的翻拍作品中,2010年由罗伯?莱特曼(Rob Letterman)执导的版本,其发行时间最靠近现实生活,更能引起银幕观众对现实生活的反观,相对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故本文将以2010年版本的《格列佛游记》为基础,针对其讽刺艺术和主题做力所能及的探讨。   一、讽刺艺术   《格列佛游记》的原著字里行间处处体现着斯威夫特的文学功底和造诣。在原著中,作者大量运用了夸张、反讽、对比、双关等一系列修辞手法来讽刺当时英国社会中的不良现象。影片《格列佛游记》的创作者可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改编时沿袭了原著作者尖锐犀利的风格,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以达到讽刺效果。   (一)夸张   18世纪的欧洲流行以繁复夸张、富丽堂皇为主要特色的巴洛克艺术风格,这种风格起源于文艺复兴之后的意大利,它在欧洲皇室之间的流行气候迅速引起了普遍的效仿,无论是在建筑风格、音乐绘画还是行为举止方面,都深刻地影响着欧洲人民。原著《格列佛游记》的创作背景正处于这一时期,作者乔纳森?斯威夫特花了不少笔墨来讥讽宫廷里深受这一风格影响而不务正业的达官显贵。而在影片《格列佛游记》中,观众也能通过导演的镜头以及演员们的表演感受到夸张艺术所带来的戏剧张力。   影片《格列佛游记》将比例和数字进行了夸张,一切人物和器物都进行了成比例的放大或缩小:“小人国”的国民只有格列佛的一根手指大、将士们在海边发现了格列佛之后需要动用成百上千的人力加上工具车才能将其“运送”进城,格列佛则每时每刻都得担心不要踩死“小人国”的民众。同时,人物的性格特征却与他们夸张的体型形成讽刺对比:“小人国”的爱德华将军虽然体型微小,但相比于格列佛性格里的平庸和胆小怕事,这位将军却显得自大、贪婪和傲慢。格列佛与爱德华将军在外在上一大一小,但在性格层面却一个畏缩、一个膨胀,这两组对比鲜明的人物性格被安排在比例悬殊的两具肉身里,使创作者对于两位人物外在条件与内心性格不成正比的讽刺意味得到充分表达。相反,在“大人国”,格列佛的体型突然变得只有婴儿的玩具大小,比例的骤变加之失去了体型和身高优势,格列佛意识到自己不再是在“小人国”时的大人物,他的骄傲感也瞬间荡然无存,巨大的性格变化鲜明地暴露出了格列佛自负的内心世界。   因此可以说,影片创作者在通过银幕造型塑造人物性格的层面上充分运用了原著作者给予的人设优势,综合运用镜头语言,在对“小人国”风物显微镜式的观察、对“大人国”鱼眼镜头式的展现和对格列佛自身特点放大镜式的刻画等这些视角的不断切换中,全方位地表达了对不同人物性格缺陷的讽刺和嘲笑。   (二)对比   阿Q是我国文学巨匠鲁迅先生所创造的一个人物形象,后人也多以“精神胜利法”来概括阿Q的性格特征。有趣的是,从影片《格列佛游记》中的主人公格列佛的身上,我们对这种“阿Q式的自我标榜和自我安慰”也能够窥探一二。   在“小人国”国宴上,格列佛自称是来自“曼哈顿王国”的“了不起总统”(President Owesome),并沉醉于“小人国”王公贵族及臣民对自己的崇拜和赞赏之中,可当格列佛在“大人国”失去了身材优势之后,他便迅速变得自我怜悯起来――“这里就是我的归宿,做一个巨人女孩的娃娃”(“No,this is where I belong.As a gaint girls baby doll”);在格列佛对达茜的追求过程中,他为了接近达茜而吹嘘自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