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

浅析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   摘要:文章以企石镇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为例,以及如何认识价值与传承和保护与利用的工作,进行了浅析和探讨。   关键词: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配套设施      近年来,企石镇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工作,扎扎实实,卓有成效,一步一个脚印。文化遗产,是祖先留下的宝贵的财富,继往开来,历代的子民们一如既往进行了传承和发展。可见,文化遗产源远流长的历史,其意义是多么地深远,其传承来的东西既能在基层、社区和村镇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又很大程度成为一个地区的一种文化习俗,一种文化特色,一种文化象征,甚至成为一个地区的一大瑰宝。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的今天,文化遗产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更加受到关注和重视。实践证明,要做好文化遗产因历史而传承,应时代而发展,使其颇具人文共鸣,紧扣时代脉搏,增强影响力和生命力,就得认真掌握传承、保护、发展的理念,就得有如下三个牢固的理解力:      一、文化遗产的价值与传承      文化遗产,是千百年来的东西,为什么能得到历代祖孙传承?很显然,这是因为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感染力和生命力强,容易使人们从心理上产生崇拜,也容易让人们获得一种文化认同感和历史感。就以企石的“黄大仙庙”为例,占庙超过130多年的历史,古庙始建于清代同治十二年(1873年),初名黄仙翁祠。据说,黄大仙古庙是为了纪念当地一个名叫黄润福“得道成仙”而建的,诞期为每年农历的七月十五至廿五日。相传,黄润福是企石江边村人,生性慈爱,从小自发食斋,当见有人杀生,就难过痛哭。他生逢清朝腐败时期,东江沿岸常闹水灾,见别人有难时,必定鼎力相助。一日,黄润福一早起床就沭浴更衣,随后登上临江的陡崖上,纵身跳入滔滔东江水之中。不多久。村人看见黄润福浮出了水面,很快就被天上的一团祥云缭绕着他飘然升上天去了。黄润福“升仙”之处,仙鹤飞翔,仙鹤和鸣。为纪念他的乐于助人,舍身问道,人们自发捐资为他建庙,以永远祀奉他。一直以来,当地的群众把黄大仙庙视作自己的保护神。认为能赋予他们的神性和灵性,甚至能给他们带来兴旺发达,繁荣昌盛。这就是价值的认识,由于有了这种价值感,文化遗产便有了传承,也就能有了新的发展。基于此,企石镇委镇政府非常重视这一传统风俗,先后投资上千万元,分三期进行维修、扩建,并敲定每年农历的七月十五至廿五日,作为“黄大仙诞”民俗活动日。每年,黄大仙诞或是春节期间,黄大仙庙香火更是旺盛,远近居民纷纷前来朝拜。群众的愿望,祈求来年风调雨顺,老少平安。这种群众性的祈求习俗,场面十分热闹、壮观。显而易见,越是传统的东西,就越有价值,群众就越容易接受,甚至是得到普遍的认同和拥护。这就是文化遗产传承的价值,也就是价值的认识。实践证明,认识文化遗产价值的过程,首先要从珍惜和重视开始。这样,文化遗产才得以历代传承与发展,也能起到潜移默化、雅俗共赏的作用,或者能起到乐善好施的号召力。营造社会的和谐。      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是相互相承的。保护好文化遗产,就是弘扬了传统文化,利用了文化遗产。只有保护好,才能谈得上利用。自然,保护的工作攸关重要,但过程少不了修建工作;早在70年代末的80年代初,企石镇就做了如下的大错的保护工作:   (一)尊重历史,完善古庙配套设施   重修和扩建古庙,行为都是为了保护和利用。改革开放初期的1984年,企石镇政府曾经牵头组织一些重视文化遗产的人自发筹集资金,打响了重修古庙的第一“锣”,使古庙“重见天日”。接着,镇政府于1997年又投入相当的资金,进行了两次规模较大的重修。重修后的黄大仙古庙,建筑面积306.52平方米,比原来只有的100多平方米,扩大了200多平方米。    古庙建筑精巧,设施完善。古庙坐落于东江河畔。面朝开阔的东江水,绵延渺远。古庙四周青山绿水,清幽、庄严,颇有灵气。古庙的两侧新建有土地庙、八姐庙、凉亭、香炉等。古庙天面为琉璃瓦面,砖墙灰白,搭配得体。庙堂分两正,后堂正中立有黄大仙塑像,高大、壮观。中间是明天井,两边各有月亮门,正门屋脊离地8米,上有两条相向陶制“二龙争珠”,两边檐角各有一座黄色陶狮,门框上方有石刻“黄大仙庙”四个大字。尊重历史,完善古庙配套设施。这些设施。展示着重修的成功和有效的保护,也彰显了“传统性”和“民族性”的特色,很好地推动了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使之成为企石镇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   (二)开发利用,突出传承和发展   如果说重修是为了保护,那么,扩建更是一大传承的举措,目的就是要做大做强文化遗产的发展的工作。2005年,企石镇政府从较高的角度出发,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又一次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扩建后的黄大仙古庙,面积为13万平方米,比原来的5万平方米,足足多出了8万平方米,并被称之为“黄大仙公园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