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水稻稻瘟病综合防治方法.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水稻稻瘟病综合防治方法

浅析水稻稻瘟病综合防治方法   摘 要:水稻稻瘟病时常发生,而且随着水稻稻瘟病生理小种品种的不断变化,其抗病能力也有所减弱。一旦稻瘟病发生就会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为了有效减少损失,本文对防治水稻稻瘟病的方法作了简要分析。现结合笔者的实践经验,将综合防治稻瘟病的方法报告如下,仅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稻瘟病;综合防治   水稻是我地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水稻生产不但关系到人民的吃饭以及农民增收致富问题 ,而且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生产的重大战略问题。稻瘟病是水稻生产中发生最严重、危害最大、损失最多的病害。防止稻瘟病是我们在农技推广工作中最常见的工作之一。水稻稻瘟病又名稻热病、俗称火烧瘟、叩头瘟、刻颈瘟等,广泛发生于我国水稻栽培地区,在我地常年发生,个别年份大流行,一般减产15%以上,重者50%,甚至无收,造成巨大损失。贵州省瓮安县猴场镇属于贵州北部 ,常年水稻播种面积32500亩,常年发病面积6500亩,严重年份减产20%以上,个别田块无收,目前由于生理小种的不断变化,品种抗性差,导致发病频率、面积、减产程度逐年上升,近年来,在稻瘟病防治上,主要采取选用抗病品种,处理病稻草、消灭越冬场所,药剂处理种子,带药移栽,加强监测、控制叶瘟、预防颈瘟等综合防治措施,是夺取水稻高产、优质、高效的重要环节,现根椐我们多年对稻瘟病的综合防治实践,提出以下措施:   一、稻瘟病的症状   由于为害的时期和部位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一般以穗颈瘟危害损失最大。   二、稻瘟病病源菌   病源菌为稻梨孢菌(Pyriculariaoryzae),属半知菌亚门、丛梗孢目。其有性世代为卵孢球腔菌(mycosphsereella malinvenana),属子襄菌亚门,一般不常见。   分生孢子洋梨形或倒棍棒形,无色,初期无隔,成熟时多具2个隔膜,个别的具1-3个隔膜;基部有脚胞,有时分隔处稍溢缩。分生孢子梗不分枝,一般有2-4个隔膜,基部稍粗,淡褐色,往上渐细,色淡,顶端呈曲折状,上有孢子脱落后的疤痕。多数是根丛自气孔表皮伸出,很少单生。   菌丝发育的温度范围为8-37℃,以26-28℃为最适。分生孢子形成的温度范围为10-35℃,以25-28℃为最适,所需最短时间为6-8小时。孢子的形成以饱和湿度为最适,在相对湿度90%以下时,孢子的形成减少到10%,80%以下不能形成孢子。分生孢子萌发所需要的温度与分生孢子形成相似,所需最短时间为0.5-1小时,但10-15℃时不萌发。对湿度的要求,在96%以上的相对湿度并有水滴存在时孢子萌发良好,90%以下不能萌发。孢子萌发必须有水滴存在,否则即使在相对湿度为100%时,萌发率也仅约1.5%。分生孢子的形成要求光、暗交替的条件。直射阳光可抑制孢子萌发和芽管的伸长。稻瘟菌易发生变异,存在不同生理小种。在自然条件下,稻瘟菌只侵染水稻。   三、发病条件   在有菌源存在的前提下,稻瘟病发生,流行与品种栽培条件、气象因素关系最为密切。稻瘟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稻草和种子上越冬。在干燥情况下,分生孢子可存活半年至一年,病组织里的菌丝体可存活一年以上,但在潮湿情况下,经2-3个月便死亡。散落田间、场地或草堆外面的分生孢子或翻埋土中或堆肥中的菌丝体容易死亡,往往不能越冬。因此,带病(菌)种子,病稻草堆和未腐烂牛栏稻草是每年本病的初侵染源。   1.品种抗病性   不同品种间抗病性差异很大,一般籼稻抗病品种多,粳稻抗病品种少,耐肥力强的品种抗病性也较强。同一品种在不同生育期抗病不同,以苗期(四叶期)至分蘖盛期和抽穗初期最易感病。以圆杆齐穗后期最抗病。就叶片而言,抗病性随出叶日数增加而增强。水稻品种抗病性大都表现为垂直抗性,具有水平抗性的品种较少。目前我地种冈优系列、汕优系、二优系已种多年,失去抗性,川香优、内香优系列较强。   2.菌源数量组成   在适宜条件下,病菌侵入稻株后在较短时间内即可完成一次侵染过程,据报道,一个典型病斑在实验室条件下每晚可产生分生孢子2000-6000个,并可持续产生到14天左右。因此在自然条件下,病菌遇有适宜条件,使潜育期缩短,短期内就能使分生孢子形成和积累数量增大,提供充足的菌源,使再次侵染增多,在有感病品种存在时容易导致病害流行。   3.气候因素   影响最大的是温湿度,其次是光和风。温度影响水稻和病菌的生育,湿度则影响病菌孢子的形成、萌发和侵入。当气温在20-30℃,田间湿度在90%以上,稻株体表保持一层水膜达6-10小时情况下,分生孢子最易萌发侵入,稻瘟病就易发生。如果旬均温度为24-28℃,且有一昼夜以上的饱和湿度,稻瘟病就易流行。   水稻是喜温作物,在各生长期均要求一定湿度,稻瘟病发生的温度范围较水稻生育期适温范围还广,当遇上阻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