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陶渊明生态观
浅析陶渊明生态观
生态问题已成为当代生活中一个日趋重要的话题,随着当代人类生态意识的不断加强,人与自然、社会达到平衡、和谐一致的处于生态审美状态的存在观已获得了大家的普遍认同。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如何能实现这种理想的审美人生呢?或许魏晋时期陶渊明的生态观能让我们得到不少启示。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是第一个与自然形成亲密、和谐关系的诗人。陶渊明笔下的自然,不单是指作为物质实体的大自然,亦是指人的精神状态,一种不受外界拘束、自然而然的状态。在生活中,陶渊明对自然生态的热爱与向往,充分体现出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而且他将这种生态意识充盈其生命之中,以亲近生命的方式,倾情表达了对人与世界一体的生命存在的关注和热爱,形成了其独特的人文生态观。在与自然的相处中,陶渊明为我们构想出一个和谐的理想社会。本文试从自然生态观、人文生态观、社会生态观三方面对陶渊明的生态观进行探讨,对我们今天所提倡的和谐人生、和谐社会确有不少启示。
一、陶渊明的自然生态观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陶渊明生态观最基本的内容。自然是人类生存的环境和劳动实践的对象,因而,人类的命运始终与自然的存在和发展息息相关。陶渊明对自然生态的关注和向往,在其诗作中多有体现。“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陶渊明认为,人的本性是爱自然的,自然是最纯净的,在他心目中,有着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有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耕而食,织而衣的人们,才是合乎“自然”的。汉魏以来,自然以其独特的魅力进入了人类的视野,人类与自然开始进行交流、对话。“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山水虚灵化了,也情致化了。陶渊明……对于自然有那一股新鲜发现时身入化境浓酣忘我的趣味。”[1]陶渊明从爱好自然到心甘情愿地转向自然,并将整个身心都寄托到自然,自然成了诗人主观生命情调的投射对象,进而使诗人与自然对接,心灵与造化冥合。陶渊明与自然的关系已进入到一个冥合浑融的新境地。“从这种保持本性,崇尚自然出发,陶渊明开朗的胸襟,就能领会万物的生机,获得自然的乐趣。”[2]“气和天惟澄,班坐依远流;弱湍驰文鲂,闲谷矫鸣鸥。迥泽散游目,缅然睇曾丘;虽微九重秀,顾瞻无匹俦。”(《游斜川》)一个晴朗的初春日,陶渊明和他的朋友们一起去游斜川,春日的川流湖泊,水鸟游鱼,都使他感到了人间的美好。“山涤馀霭,宇暧微霄。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洋洋平潭,乃漱乃濯。邈邈遐景,载欣载瞩。”(《时运》)陶渊明从中感受到山林泉泽的优美,自然生态的和谐。在大自然面前,陶渊明是用心灵去与之交流的,他对自然的审美观照,并不是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来欣赏自然之乐趣,而是完全将自身融入到自然之中,真正达到了王国维所说的“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3]之境界。“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其五)诗人去东边的篱墙下采摘菊花,无意之间抬头一望,南山的美景悠然映入眼帘。在这里,诗人对于美景的发现、欣赏并不是有意为之,而是一种无心之作。晁补之解释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本自采菊,无意望山,适举首而见之,故悠然忘情。”[4]其实有意与无心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有意处,人与自然是分离的,无意处,人境与自然已融为一体。面对如此真实的自然界,他已达到了“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忘我境界。这时,自然与人的关系体现了中国特有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陶渊明与自然的和谐还体现在其躬耕中。历代文人中对田园、农事进行记述的不乏其人,但是能够真正参与到田园生活,亲自参加农事活动的却不多。陶渊明便是其中一人。陶渊明不愿受世俗的羁绊,而是执着于“质性自然”的生活。“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人生在勤,若无勤勤勉勉、兢兢业业的劳动,要想收获是很不容易的,陶渊明是深知这个道理的。因此他选择了寄身于田园,亲自躬耕,无怨无悔,并且乐此不疲。虽然生活是贫穷的,劳动是艰苦的,有时不免还要忍受挨饿,但对于当初的选择他仍不感后悔。劳动生活自有一番乐趣,就是“饥者欢初饱,束带候鸣鸡”(《丙辰岁八月中於下??田舍获诗》)这样的人生经验也似乎寓含着一种特殊的喜悦。“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归园田居》之三)劳作是辛苦的,虽然草盛苗稀、道狭草长、夕露沾衣,但对于这种辛苦,陶渊明并不自哀自怨,而是以一种轻松良好的心态来对待,在一轮明媚的月亮的相伴下,诗人带着荷锄欣然而归。此时,艰辛的劳作在陶渊明眼中也具有了一种诗意的美。辛苦的劳作生活终于有了可喜的回报,“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在辛勤的劳作中,陶渊明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