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废料处理台湾模式与难题.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核废料处理台湾模式与难题

核废料处理台湾模式与难题   “神啊   如果你灭了我的族   请不要再留下那不属于我们的东西   在我那每晚思念的故乡土地上。”   ――《兰屿人的悲歌》   “达悟族勇士”夏曼夫?阿原(汉名郭建平)已经好几年没有出现在媒体上了,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是媒体的焦点。最后一次被媒体聚焦是在2007年台湾举行的“全台NGO环境会议”上,他发表了题为“兰屿反核20周年”的演讲,还朗诵了诗歌。   他的故乡兰屿因盛产蝴蝶兰而得名,位于台湾东南方的太平洋上,距离所隶属的台东县49海里,对外交通依靠船和飞机。近4000名达悟人是这里的原住民,由于地处热带,每逢节日,达悟男子会赤裸上身、仅穿丁字裤,驾驶独木舟在太平洋上追捕飞鱼。神秘的习俗和原始风貌,让兰屿被誉为“台湾最后一块净土”。   1970年,能源紧缺的台湾建造了第一座核能电厂。到了1970年代末,一共兴建了三座核能发电厂并着手建造“核四”。核能发电一度与火力发电、水力发电并驾齐驱,占了台湾电力供应的1/3,台湾也因此曾成为亚洲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核能发电地。   为了处理核废料,台“行政院原子能委员会”(下简称“原能会”)于1974年展开“兰屿计划”,在原住民不知情的情况下,兰屿成为核废料贮藏地。作为补偿,兰屿岛上有了教授汉民族文化、历史、语言等的学校,还有钢筋水泥建造的楼房、卫生所、机场,达悟族传统建筑逐渐消失。   此时的台湾本岛,伴随着民间反威权的政治运动不断升级,反公害运动也此起彼伏,鹿港居民反杜邦、高雄后劲反五轻……无数风起云涌的反公害运动背后,流动着社会的隐忧与不满。尤其是核电工业发展以及后期核废料的处理,都曾引发数次大规模民众抗议潮,而民进党更是将“反核”写入党纲,成为其精神信仰与追求目标之一。   “反核”、“反对党”、“原住民”……这些元素让核电发展和反核运动成为台湾民主政治与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镜像。如果说反核运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台湾民主化进程的话,台湾民主化后也让核电发展、核废料处理等问题更加公开透明、科学和尊重民意,“兰屿人的悲歌”不再发生,还催生了台湾成熟的“公害选址”制度。 2006年6月26日,台湾裸体环保小组在台北县福隆海滩摆出“没有核弹”,以抗议当局在附近建造第四核能发电厂。   “兰屿贮存场”风波   1972年12月29日,一群海洋研究专家来到台湾东南方的太平洋岛屿兰屿考察。兰屿是台湾新年最早看见日出的地方,但是这些专家并非来迎接新年的曙光――不久前,台“原能会”与台大海洋研究所签订合约,对台湾各大离岛附近水域进行调查研究,以确定“放射性废弃物”最终处置方案。   “放射性废弃物”主要是指核废料,台湾的核废料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台电公司”所属的三家核电厂运转期间受污染的衣物、工具、废液残渣等,这部分由台电公司处理;另外一部分,如医院、学术及研究机构等所产生的低放射性废弃物,则由“原能会”的核能研究所负责接收处理。   当年11月,台有关部门成立“放射性废弃物处置问题”专案小组。该小组一度确定四个方案,包括废矿坑贮存、地下深层掩埋贮存、投海、离岛贮存。由于此时本岛的反公害运动此起彼伏,加上国际社会开始禁止以“海抛”方式处理核废料,离岛贮存成为最终确定方案。离岛贮存采取海上运输,也可避免陆上运输过程中造成污染居民生活环境的可能性。   此后数年里,“原能会”核能研究所、台电公司、台湾大学的专家和官员们对台湾各大离岛,包括澎湖、兰屿等地区进行勘察比较。1974年1月17日,专家组决定兰屿岛上的龙门地区为贮存场所。专家组认为,龙门地区5公里内没有兰屿人集中居住的村落,加上该地区三面背山,一面向海,具有极佳的天然屏障,可保证公众不遭受辐射影响。   1974年9月17日,“原能会”向台湾省政府申请用地;同年11月29日,台湾省政府同意无偿使用。此后,台湾当局开始兴建兰屿贮存场工程,同时兴建运送核废料的专用海上运输专用码头,由“行政院退辅会”荣民工程处承建。   1982年4月22日,工程全部竣工,同年5月第一批10008桶核废料经海上运输“入住”,而兰屿贮存场也由“原能会”移交给台电公司经营。   在工程建造期间,兰屿上的原住民达悟人一直以为这只是在建工厂当地居民发现进入“工厂”的是核废料后,便开始展开抗议。为了安抚兰屿居民,1987年12月,“原能会”组织郭建平等抗议乡民代表赴日观光,并考察日本核废料处理流程,以安抚“恐核”情绪。   不过观光和考察并不能解决问题。次年2月,兰屿青年联谊会发起“驱除兰屿恶灵”的反核运动,率领达悟族人到台电兰屿核废料贮存场抗议,并宣读反核宣言,要求台电把核废料搬出兰屿。兰屿青年的抗议活动得到“环保联盟”、“新环境杂志杜”、“行动剧场”等台湾岛内红极一时的环保团体的支援。   1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