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校勘集韵实践例式和硕果
校勘集韵实践例式和硕果
摘要赵振铎先生以五种宋本、影宋本和清人三十多种成果作为?校本,对今流传最广的清顾广圻修订曹楝亭本《集韵》做了大规模的全面校理,是《集韵》研究史上的重要研究实践和历史担当。从赵校本的校勘实践中抽绎出类型学体式,则有六种校改例式和三种校语例式,由体式系见赵校成果,则点上成果密集,举不胜举,有的则早已体现在当年《汉语大字典》的编纂中。面上的成果则由约略统计可见。在校勘学思想上,赵校本以求真求是为本务,处处体现校者的识力,以充分占有材料“求全责备”为操作,下笔则思做到“一网打尽”。
关键词《集韵校本》历史担当类型学体式求真求是
《集韵》编写的初衷,可谓不满于《广韵》(成书于1008年)的“多用旧文,繁略失当”,该书始编于北宋仁宗景?v元年(1034年),成书于仁宗宝元二年(1039年)九月,梓成于庆历三年(1043年)八月十七日[1]。作为字书,《集韵》约收字头5.35万个,比《广韵》约多出2.7万个,字头数几相当于今《汉语大字典》,可谓宋代文化史上的重大工程。作为韵书,它比《广韵》的音切要丰富得多,例如“愀然变容”的“愀”字,《广韵》收了两个反切“亲小切”和“在九切”,《集韵》收了八个反切:千遥切(《集韵》用字据述古堂影宋钞本,“千”字形与“干”形字有明显区别,此处误作干遥切。中华本《宋刻集韵》不误)、将由切(字亦异体)、兹秋切、子了切、七小切、子小切、子酉切、在九切,可见一斑。音切多的原因是,既有古音、旧音的记录,又反映方音、俗音,以及宋代实际语音的种种变化。
一、历史担当和工作底本
《集韵》编校中的讹误,前人早已论及,最早司马光等人纂修《类篇》(1039―1066)时就已发现,《类篇》几乎就是针对《集韵》而编纂的。《类篇》一简短后记称:“《集韵》添字既多,与顾野王《玉篇》不相参协,欲乞委修韵官将新韵添入,别为《类篇》,与《集韵》相副施行。”《类篇》第十四下“阳”字和古文“陆”字下有直接纠正《集韵》讹误的文字。清人朱彝尊将《集韵》《类篇》同时付刻,以使互补相足,可谓卓识。校理《集韵》讹误,清代余萧客、段玉裁、陆心源,直到孙诒让等三十多人都下过功夫[2],虽不乏胜义,但所见宋本少,仅以南宋明州本或汲古阁影钞明州本校清曹楝亭本,终究规模有限,发明不多,成果分散,难成气候;又以道光年间的方成??《集韵考证》最为全面,但限于当时的条件,主要是用《类篇》校《集韵》,引用宋本时也只是用了汲古阁影宋钞本,非原书而是传抄本,还只是部分引用,此外并没有见到其他相关宋本,限制了校者的眼界,甚至在引用同时代学者的成果时还出现了张冠李戴的现象(赵振铎 2012:2)。这样,研校《集韵》的重任,注定要落到近现代学者的身上。黄侃、罗常培、白涤洲、潘重规、邵荣芬等都有过重要成果。大规模全面校理《集韵》的研究实践和历史重任则落到了赵振铎先生身上。赵先生以研校《集韵》作为自觉的历史担当,如从1956年萌生心愿,向其祖少咸先生提出研究《集韵》之事算起,到2012年12月三巨册《集韵校本》问世,历时半个多世纪。
《集韵校本》以清代著名校勘学家顾广圻(1766―1835)重修《集韵》为工作底本(一般又称蓝本)。顾氏在嘉庆十九年(1814年)曾以曹本《集韵》(1706年)为基础,限于当时条件,明知扬州某氏藏有宋本《集韵》而不能借得,只好仍以曹本原来据刻的影宋钞本重修,重修后仍交曹楝亭印行。1706年的曹本仅以朱彝尊一部借自常熟毛??汲古阁影宋明州本钞本(未涂改本)镂刻(另有毛??据南宋长沙刻本,即潭州本《集韵》粉涂影宋明州本钞本,涂改本今藏天一阁),官修《集韵》本来就粗疏,传抄本必有所失,曹刻时按自己的格式编排重抄又失,如同清人姚觐元所说,曹本《集韵》成了“识者之所弗取”的书。顾广圻重校重订《集韵》是应然、必然之举,但顾氏重修时也受到如上文所说的种种条件限制。不过,顾氏重修本对曹本的错讹“有所改正”(赵先生语),更重要的是完本,特别是顾氏本1983年经中国书店影印之后,流传较广,影响较大,容易得到。为什么不用光绪二年(1876年)的姚觐元校刻本《集韵校正会编》作底本呢?姚氏的优点是用明州本校曹本,但遗憾的是姚校本今只有四卷本残本(第四卷还不全),存稿不到全书的一半。
蓝本而外,用于?校的本子有:上海图书馆藏南宋明州刻本[3]、日本宫内省图书寮藏南宋淳熙十四年金州刻本[4]、北京图书馆藏南宋潭州刻本[5]、浙江宁波天一阁藏毛氏汲古阁影宋钞本[6]、上海图书馆藏钱氏述古堂影宋钞本[7]。实际校勘时,远不止这六种[8]。
二、校改例式和校语例式
如果要从赵校本的校勘实践中抽绎出类型学体式,并由其体式系见其成果者,则有:
1.版式
全书按顾修本原版页次影印,合边框为顾版之整页,今分两页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