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清代瓷器对外贸易发展.docVIP

浅析清代瓷器对外贸易发展.doc

此“经济”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清代瓷器对外贸易发展

浅析清代瓷器对外贸易发展   【摘 要】我国的陶瓷久负盛名,闻名于世界,被称为“瓷器之国”。宋代时瓷器逐渐演变成了我国的主要商品,在清代初期,中国瓷器便是“行于九域,施及外洋”。   【关键词】清代;瓷器;对外贸易   一、陶瓷?Q易背景   我国的陶瓷久负盛名,闻名于世界,被称为“瓷器之国”。宋代时瓷器逐渐演变成了我国的主要商品,在清代初期,中国瓷器便是“行于九域,施及外洋”。即使在顺治及康熙初年,最严厉的海禁政策下,民间仍有大量瓷器走私出口。到17世纪晚期贸易出口达到了巅峰,即使在18世纪后期,英国仿中国瓷器取得成功,需求减弱,还在1780年一年从中国进口了80万件瓷器。可见清代瓷器出口已占重要地位,当时欧洲人对中国瓷器的喜爱不亚于奇珍异宝。   二、英国对中国陶瓷贸易的影响   随着中国风格外销艺术品的逐渐流行,17至18世纪,几个欧洲国家纷纷建立自己的“东印度公司”,争夺对中国贸易的主动权,1602年,荷兰建立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巴达维亚(今雅加达)设立总部,庞大的船队把茶叶,香料,瓷器等大批货物运往欧洲,在十七世纪大部分时间里几乎垄断了欧洲对中国的所有贸易,因此被称为欧洲17世纪“海上马车夫”。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后,后来改名为“荣誉东印度公司”,在整个18世纪,贸易量庞大,是法国,瑞典,丹麦,奥地利。欧洲各国东印度公司将货栈设立在中国的广州珠江口岸,这是他们自一七五七年以来唯一获准在中国大陆停留的地点。直至19世纪中期,这些公司通过大型货船,把大量中国瓷器运到欧洲,在阿姆斯特丹,伦敦和其他欧洲港口拍卖或者私下出售,这些贸易是各国东印度公司连同官员、商业代理和船长们获得了巨大利益。   英国对中国陶瓷的贸易,占据了十八世纪中国出口欧洲瓷器贸易总额的主要地位。即使是在乾隆末年后一百多年中,中国的出口贸易瓷同德、英国,荷兰的竞争而导致价格下跌,由以前宫廷贵族专门使用的高端地位转为了百姓平民市场,即使是这样,英国甚至整个欧洲还是对中国的瓷器具有深深的依赖性,运输过去后,就会被抢购一空。在英国,主要进行拍卖中国瓷器的城市是伦敦。在1774年乾隆三十九年以后的一段时间里,这样的商人大约有52位,被称为“瓷器人”。这些“瓷器人”既是商贾,也是艺术家。他们会根据市场与客户的需求,进行再设计,对式样也有所变化,私下委托东印度公司的商人带到广州和景德镇去制造。   陶瓷的公司大批量进口行为主要在十九世纪之前,那时英国主要进口丝绸、茶叶和瓷器,16至18世纪,英国在好望角和麦哲伦海峡之间的贸易,一直垄断在英国东印度公司手中,但是十八世纪后期,本国的瓷器制造和纺织业发展起来,使得茶叶是唯一能够成为大众消费品,而又不与本国产品竞争的一种合理货物。十八世纪末期,英国输入茶叶数量巨大,1664年输入英国的茶叶还仅仅二磅二盎司,1783年公司销货钟售出的数量是5857822磅。尽管茶叶的进口增加了,原本是想抑制瓷器和丝绸,但是由于华丽的建筑和上层社会对精美工艺品的需要,或者由于对中国货物的崇拜等原因,从中国进口的“奢侈品”,如瓷器,漆器,丝绸等等仍然继续不断,甚至有所增加,只不过此时东印度公司实际上将瓷器等的进口贸易留给船长去做了。   三、中国瓷器夺回欧洲市场   随着1684年中国海禁政策解除,日本陶瓷外贸受到重创,中国陶瓷瞬间夺回欧洲市场。为了与中国瓷器展开错位竞争,日本陶瓷开始向金碧辉煌的“金?手样式”的转变,这种样式与江户时代盛行的浮世绘同样具有浓郁的装饰风格,颇受欧洲市场青睐。中国外销瓷为了与日本陶瓷竞争,开始模仿日本伊万里瓷器的“金?手样式”,创造了中国“广东样式”,由于同时具备技术优势,中国外销瓷在抗衡中逐渐夺回欧洲市场,导致1757年后日本伊万里瓷在欧洲市场败阵下来而绝迹。   尽管日本瓷绝迹于欧洲市场,但其装饰风格融入了中国外销瓷,被欧洲称为中国伊万里。17-18世纪,中国和日本的外销瓷,在欧洲都被称为东方瓷器。   这样就诞生了后来的在广州加彩的广彩瓷器种类,这种广彩类型,十分类似日本的金?[手样式,同样是金碧辉煌的装饰风格。与当时欧洲的室内装饰相得益彰。实际上也就是说,中国海禁结束后,中国瓷器商人,再次夺走了日本苦心营造的与中国青花瓷错位竞争的装饰风格在欧洲的地位,而且在本次对欧洲市场的竞争中,中国更加具有优势,因为明末出口的青花瓷和五彩,粉彩等装饰瓷器,都是景德镇生产,通过昌江运往海港出口,不仅路途遥远,而且中途需要搬运,破损了的瓷器都是经过彩绘或者绘制青花的完美瓷器,而本次广彩瓷的制作,是在广州珠江南岸彩绘,由景德镇供应白瓷胎,这样的做法无形中减少了从景德镇辗转而来的瓷器的成本,毕竟白瓷胎的价格低廉许多。   四、停止出口外销――转为开发国内市场的日本瓷器   随着中国闭关锁国的政策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