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棘胸蛙蝌蚪期养殖技术探讨
棘胸蛙蝌蚪期养殖技术探讨
摘要:指出了棘胸蛙不同阶段蝌蚪机体性能与外形上会产生不同的变化,因此养殖过程中必须按照不同阶段针对性地进行科学养殖,确保蝌蚪在各个生长阶段都能够安全快速地生长发育。对此展开探究,概述了蝌蚪生物学特性,叙述了养殖池的建设条件,并围绕棘胸蛙特性对养殖技术进行了解析,提出了养殖技术要点与关键,以期为棘胸蛙蝌蚪期养殖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棘胸蛙;蝌蚪期;养殖技术;要点
中图分类号:S9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17
1 引言
棘胸蛙又名石鸡、棘蛙、石鳞、石蛙、石蛤等,是中国特有的大型野生蛙。棘胸蛙属两栖型蛙类,喜穴居生活,主要分布在南方,因其肉质细腻且富含丰富的矿物质元素,所以被美食家称为“百蛙之王”。棘胸蛙是变温动物,没有调节体温和保温能力,其体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石蛙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8~26 ℃,最适温度24~25 ℃,春秋两季活动最频繁、摄食量最大,是生长最迅速的季节。4~6月、8~9月是繁殖后代的最佳时期,当水温超过30 ℃,摄食活动减少,当水温降至12 ℃,蛙代谢很弱,进入冬眠。冬眠时,蛙双眼紧闭,不食不动,靠脂肪体来维持生命活动,对外界刺激不作出反应,冬眠期若水温上升到适宜的温度,蛙就会再出现活动。石蛙成蛙的致死高温在31 ℃左右,不同季节有所变化[1]。石蛙亦能忍受长期的0 ℃环境,但水不能结冰,冰封缺氧导致石蛙死亡。建在室内的养殖池要求通风、凉爽。各类蛙池以砖砌、水泥抹面为宜,呈方形,池底略为倾斜,池上方安装进水管、最低处开排水孔,池内设水面、陆地、石穴、食台等,池上口设网盖。建在室外的养殖池应设凉棚,应符合棘胸蛙的生活习性[2]。
2 蝌蚪的生物学特性
2.1 生物学特性
在自然条件下,雌蛙的年产卵量可达300~1000枚以上,孵化率基本在80%~95%之间,蝌蚪的存活率只有20%~30%。人工饲养的条件下,蝌蚪存活率相??较高,一般在产卵后经人工孵化达到7~14 d即可孵出。刚孵化出的蝌蚪大都呈现棕黄色,长度在6~8 mm之间。蝌蚪头部有马蹄形状的吸盘,主要用于附着。其嘴口位于吸盘的下部。蝌蚪体质极弱,活动量比较小,开始通过卵黄囊供给营养,不进行自主摄食。3 d之后可以投喂营养物质,满足其生长需求。蝌蚪培养温度一般控制在23~25 ℃最为适宜,pH值一般控制在6~8之间。蝌蚪生长比较缓慢,一般变态成幼蛙大概需要60~80 d左右,分为初期、前期、中期以及后期,且各个时期的蝌蚪营养需求有所不同[3]。
2.2 生长史
2.2.1 发育阶段
蝌蚪发育阶段呈圆形,外形像鱼类,具有测线器官,该阶段眼与鼻孔相继出现,而口内没有孔道,无法摄食,吸盘则可以帮助其吸附在水草上,两侧具有外鳃,能够呼吸。口出现后用角质齿进行藻类的摄食,吸盘消失后外鳃出现萎缩,随着体壁愈合逐渐形成鳃盖,在腹部出现出水孔。之后逐渐长出后肢,并分化五趾,在鳃盖部位长出前肢,逐渐像蛙。
2.2.2 生长阶段
(1)初期依靠卵黄供食,不宜过早喂食,以免导致大量死亡。3 d后开始自主觅食,可在水中加入天然浮游物。因其对外界敏感,水温、水质、光照都会对蝌蚪产生影响。水质管理要求细水长流,且清澈无污染。至少每天换水一次,采用凉棚避光,防止直接光照。10 d后体长将会达到1.5 cm左右。
(2)前期食量增大,发育加快,寻找新食物,消化功能变化不大。生长前期阶段的养殖极为关键,决定了蝌蚪成活率。饲料补充饵料,以糊汁饵料为主,包括玉米粉、蛋黄等,辅助饲料包括藻类等。每天一次,定时投放,20 d后体长达到2 cm,背部出现白色花纹,尾部交界处出现黑色V型花纹。该过程应保持池水清洁,避免中毒,每天换水一次,深度控制在10~20 cm,避免阳光直射。
(3)中期消化功能增大,为促进蝌蚪消化道发育,应加投植物性饲料与藻类植物。饲养管理可以简化,以植物性饵料为主。一定时间后加投动物性饲料,促进蝌蚪的变态发育。每天清理水池中的残渣,饲养密度控制在200只/m2为适宜。50 d后开始变态长出后脚,成活率基本在95%以上。
(4)后期是蝌蚪转化为幼蛙的关键时期,逐渐生长出前后肢,由水生逐渐变为双栖。50 d后开始长后肢,再过14 d后开始长前肢,尾部被吸收。该阶段要加大饲料投放力度,添加适量动物性活饵料,分级饲养。池底水陆比为2∶1。幼蛙体长基本为3~4 cm左右,变态期一般持续10 d左右。
3 蝌蚪养殖池的建设
3.1 养殖池条件
养殖池地理位置应当背风朝阳,且水源充足,没有污染。养殖池用水可以采用没有污染的山涧溪流,采用水泥育苗池,清洗简便,效果良好。养殖模式可采用集约化模式,确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北京市2025年高考:《物理》考试真题(含答案).pdf VIP
- (完整版)建设甲方、施工方全套收发文登记表格.pdf VIP
- 弹性力学仿真软件:SimScale:材料属性与弹性模量在SimScale中的设置.pdf VIP
- 小学美术四年级上册完整教案.docx VIP
- 宋城千古情的经营模式探究.doc VIP
- (人教PEP版2025新教材)四年级英语上册unit 5 全单元课件.pptx
- 四库全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榆社县志.pdf VIP
- XX水库工程大坝基础垫层混凝土施工方案.docx VIP
- 感染性休克课件.pptx
-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大象的耳朵》优质课件.pptx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