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蒙古族民歌牧歌艺术魅力及发展传承.docVIP

浅析蒙古族民歌牧歌艺术魅力及发展传承.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蒙古族民歌牧歌艺术魅力及发展传承

浅析蒙古族民歌牧歌艺术魅力及发展传承   摘 要:《牧歌》是一首家喻户晓、流传久远的蒙古族长调民歌,它具有生动的语言、清晰的结构,并以和谐的音韵、优美的旋律展示出其独特的蒙古族音乐魅力。《牧歌》是一位牧民即兴而作的,在简洁的旋律与字里行间中流露出对草原和生活的热爱。《牧歌》被许多著名组合与歌唱家演唱,已成为赤峰的一个文化品牌,赤峰市曾多次举办以“牧歌”为主题的晚会,是希望将《牧歌》永远的传唱下去,使其成为一个不灭的基石。   关键词:牧歌;蒙古族;艺术魅力   中图分类号:J6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12-0033-02   “蓝蓝的天空飘着那白云,白云的下面盖着雪白的羊群……”这是一首在内蒙古地区流传了几十年的民歌,至今仍在不断地演绎和传唱着,在内蒙古大部分地区、尤其是东蒙地区可谓妇孺皆知、家喻户晓。20世纪90年代还因为《牧歌》的归属权问题引发了属地之争。一首民歌为何具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为何具有如此强大的艺术魅力,这是本文探讨的问题。   一、《牧歌》是有感而发的内心表白   据被誉为草原民族艺术研究“活化石”的李宝祥先生所著述的《漠南寻艺录》记载,《牧歌》源于解放前呼伦贝尔盟的新巴尔虎镇。相传解放前在新巴尔虎地区发生了一场大火,那场大火吞噬了牧民的牧场和家园,给本不富裕的牧民带来了灾难。望着眼前那凄惨的景象,回想起大火前草原那美丽的景象,一位牧民放开喉咙唱出了“蓝蓝的天空飘着那白云,白云的下面盖着雪白的羊群。羊群好像斑斑的白银,洒在草原上多么爱煞人”。这一唱,唱出了对草原深深的眷恋,唱出了失去家园的不尽伤感。这一唱,是即兴而作、真情流露,没有刻意的构思,没有故意的设计,有的只是心胸的宽广和内心情感的流淌。词是那样的简单,曲调是那样的悠长,发人深省、耐人寻味。这也许就是它的生命力所在吧。   二、《牧歌》是口口相传的动听旋律   《牧歌》同其它民歌一样,也经历了口口相传的过程。虽然已无从考证最初演唱《牧歌》的那位牧人姓甚名谁,但它从最初的形成到后来被安波记谱整理,的确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广泛的传唱过程。从呼伦贝尔盟传唱到兴安盟,由兴安盟再传唱到昭乌达盟,这首民歌之所以会传唱的这样广泛,其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它朗朗上口,词曲简单且委婉动听,易于记忆,易于传唱。它是最淳朴的牧民最真实的感受,就像草原深处的大山里流淌出的甘美清泉,沁人心脾,惹人沉醉。   谱例:   我们现在看到的谱例是经安波记录整理过的曲谱,据李宝祥先生回忆,他所听过的巴林右旗老牧人演唱的最初唱段,和现在的谱例基本一致。从上面的谱例可以看出全曲由上下两句构成,属于单一部曲式,为宫调式;前4小节属于中声区,是人自然音区的最明亮部位,无论是否有过声乐训练的人都可以发出最动听悦耳的声音。后4小节虽然是下行旋律,但基本旋律仍然处在中声区部位,唱起来仍然感到特别舒适自然。整个曲子自然流畅,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没有丝毫做作感,这就为口口相传奠定了基础。   再从歌词来看,整首歌词简单到了无法再简单的程度,但唱起来又丝毫不觉得简单。歌词没有刻意的雕琢,只是自然的描绘,但充满了淳朴、宁静、祥和。歌词形象纯朴且富于诗意,字里行间处处都流露出内蒙古人民对自己故乡深沉真挚的恋情。就是这样短短的两句歌词足可以打开你想象的闸门,足可以把一幅瑰丽的画卷展现在你的面前,足可以令你心旷神怡,足可以触动你的心灵,足可以令你神往。两句话简单易记、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这进一步为口口相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牧歌》挖掘整理的非凡经历   安波是民歌《牧歌》的挖掘整理者,他是刚刚解放的赤峰地区文化艺术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安波(1915―1965),原名刘清禄,又名牟声,山东牟平人,现代作曲家,其代表作有《拥军花鼓》《兄妹开荒》等。他一生创作了300多首歌曲,公开发表的有140多首。安波是延安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的重要成员,曾对民间音乐作过长时间的深入的调查研究,抗日战争时期,他多次到民间采集音乐,其论文《谈蒙古民歌》和专著《东蒙民歌选》《关于陕北说书音乐》《秦腔音乐》及《越南民歌选》等为中国民族音乐学的发展作了开拓性的工作。   1947年,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撤消,在中央指示下,在冀察热辽根据地核心区昭乌达盟组建冀察热辽联合大学鲁迅艺术文学院,著名音乐家、前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安波任鲁迅艺术文学院院长。1947年―1949年先后在赤峰老街、喀旗新丘、宁城那拉碧流办学,前后招收本地及全国进步青年近千名学员。《牧歌》就是在此期间挖掘整理出来的。此间还组织创作了《嘎达梅林》《诺恩吉雅》《纺棉花》等大量经典歌曲和剧目。   安波在挖掘整理《牧歌》的过程中,深入到农村牧区,开展了大量的民间采风活动。这里必须要提到一个重要的参与者―

文档评论(0)

151****19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