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不尽的武汉码头文化(精品).docVIP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f 说不尽的武汉码头文化 说码头,必然要说水;说码头文化,自然就离不开因码头而产生的生活习俗与个性特征;说武汉码头,当然也就得说汉水、长江了。汉水曾经被汉口人称“小河”,可就是这条小河,造就了一个四大商业名镇,就是这条小河诞生的商业文化与物质文明,让西方国家也垂涎三尺,他们在用炮舰打开中国的大门后,便迫不及待地把汉口作为了通商口岸的目标之一,由是,汉口有了租借。武汉码头文化由此有了更多的内容。 漕运与淮盐 看标题,可能有人会问,码头文化怎么和漕运与淮盐联系起来了?是的,武汉的码头文化兴盛就是从漕运与淮盐开始的。 什么是漕运?现代人也许不太懂。漕运是和漕粮联系在一起的。漕粮,简而言之,就是由水路运往京师供官军食用的粮食;漕运,自然就是运输漕粮的水路了。长江中游的城陵矶本来是漕粮的转运地,可自汉口形成后,便开始显示自己的非同凡响,取代了城陵矶成为长江中游唯一的漕粮转运地。 虽然汉口形成的时间相比于武昌和汉阳晚了一千多年,但汉水的改道以及汉水唯一的入江口定格在了今天的两江相会处之后,武汉的格局不再是双城相对,而是呈三足鼎立之势了。由地理形势的变化,转而进行了其他层面上的变化,最后导致汉口成为了漕粮转运之地。漕粮运输与交税本身不是商贸活动,但是大规模的漕粮运输却给了汉口水上运输业很大的刺激。 可以想见,自从汉口成为漕粮转运地之后,汉口会引起多少人的关注?又有多少人会在关注的目光中踏上这块新生的土地?汉口又会借漕粮转运之机给自己带来多少发展的良机?所以,清代客居汉口多年的范锴对汉口历史颇有兴趣,他是这样给汉口商业发达的原因下的结论:“汉口之盛,所以由于小河也。”所以,说码头文化,如果离开了这条小河,就找不到其源头了。 依靠九省通衢的优越的地理位置,在继漕运归入汉口之后,汉口又成为了淮盐的集散地。淮盐就是江淮地区生产的食用盐。湖光地区广大的居民日常生活都可能缺少的盐,虽然价钱低,但数量大,集中起来却也是不可小视的。 时隔500多年后,回头看,这次的汉水改道对于武汉来说,简直就是上天对武汉的垂爱,武汉由此产生的变化是那么的使人意想不到。漕运和淮盐的集散,造就了越来越多的码头,码头上船只的往来如梭和人流川流不息,让码头文化伴随着码头生生不息。如果用一个最通俗的语言形容汉口的形成与码头文化的雏形,我可以这样说:从汉口开始形成到因漕运和淮盐而兴盛的这段日子。这段日子,来自四面八方的船只和不同语言的人们,让汉口人从一开始就具有了包容各地文化与心态,也从一开始就有了那么点满足感和那么点优越感,当然,更重要的是,把商业文化之根注入了汉口人的血液,使这块土地从此便与商业文化不可分离,从此,注定了汉口人与生俱来的商业本性。 土码头 现在把汉口的文化规制与码头文化的说法很盛行。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毕竟两江三镇在数百年的时间里,都是靠码头相联的,是码头让三镇居民有了联系的纽带,也是码头,把汉口与全国各地联系了起来。这大大小小的码头到底有多少?其实从来就只有一个大概的数字。究其原因是因为码头的数字一直在变化的过程中,但不论码头的数量有多少,码头对于武汉人来说,都太重要了;对于四大商业名镇的汉口来说,码头就是码头文化的基石。 还是那个范畴,在描绘汉口小河景色时,如是说:“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鹾商典库,咸数十外。千樯万舶之所归,货宝奇珍之所聚,洵为九州名镇。” 如果用今天的眼光看,这句话中描绘的“人烟、贾户”的情景算得了什么呀?可在清代中期,全国人口约有三亿多的情况下,对于新兴的汉口小镇而言,这已经是让人咂舌的所在了。但更让人咋舌的是后面的三句话,“千樯万舶”,这是一个如何壮观的景象呢?“货宝奇珍”,又是怎么的一个气派呢?有了这“千樯万舶”,又有了这“货宝奇珍”,汉口当然就成了九州名镇了。可这千樯万舶,停靠的地方在哪儿呢?就是码头! 汉口开埠之前,就有一些外国人来到汉口,他们或被这两条大江相汇的气势所震撼,或被帆船相沿数里的景致所惊叹,清代前期,有一个来到汉口的外国人这样写道:汉口的“载货物码头则有二十余处,所有船舶俱湾泊于港内,舳舻相衔,殆无隙地,仅余水中一线,以为船舶往来之所也。“外国人的描述很直白,他告诉我们一个重要消息,就是清朝前期的汉口已经有二十多个码头了。但这些码头当中,有很多小码头是不入汉口人的眼的,因此,汉口人多说的只有八个码头,这就是:二十八码头、大码头、四官殿码头、花楼码头、关圣庙码头、老官庙码头、接驾嘴(集家嘴)码头、宗三庙码头。这就是我们在很多地方史书和志书中谈有八码头。其实,就从这八码头之一的第二十八码头名称上看 ,也可以得知,从硚口至接驾嘴码头至少也有28个码头。这也与史书上记载的这段距离内有近30个码头基本吻合。 到了近代,有人曾作了这样一个估计,说汉水两岸所停泊的船只数量大约在二万四、五千艘上下波动。正是因为数

文档评论(0)

秦圈圈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