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艺术作品中技与道关系.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艺术作品中技与道关系

浅析艺术作品中技与道关系   【摘 要】 本文从内容与形式的视角出发,探讨了文与道的三种普遍关系:内容大于形式;形式大于内容;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认为,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相互依存,不可分离,要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否则就会造成文学作品华而不实、脱离实际、流于表面等问题。   【关键词】 艺术作品;技;道;关系   技与道的关系最早见于周敦颐的《通书?文辞》,最初的原型是“文以载道”。文以载道是我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艺观念。在儒家便有“兴、观、群、怨”和“经夫妇、成孝敬、后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说法,这是早期文与道思想的体现。后来,刘勰在《原道》篇中,对道的含义也有所阐释,从广义的概念来看,道是指宇宙万物内在的普遍自然规律,和老庄所说的哲理性的自然之道相近。但从文艺作品的本质来说,刘勰认为:“道是其内容,文是其表现形式”。到了唐代,韩愈、柳宗元更在此基础上针对“前人纤巧推朵之习”提出了著名的“文以明道”说。“文以明道”是韩愈提出的古文运动的主要理论,最早出现在他的《争臣论》中,“学习古文的目的是为了学习古道,而文是手段是形式,道是目的是内容”。   技与道实质是文与道的另一种说法,是其发展变化的结果,技与道的关系,实际上也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在不同的艺术门类中,技与道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在文学作品中,文字是文学主题、题材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在绘画中,色彩线条是作品情感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在电影中,声光电技术又是电影艺术性的外在表现形式。基于此,本文从研究内容与形式的视角出发,探讨了文与道的三种普遍关系。   一、内容大于形式   1、内容大于形式,会使得作品的形式沦为纯形式   袁枚在《续诗品注》中提到:“意似主人,辞如奴婢”。大意是说艺术作品的主题好比一个家庭的主人,语言好比一个家庭的奴婢。作品的主题、题材、情节、细节都是作品内容的具体方面,而作品形式主要包括艺术语言、艺术技法和结构。袁枚的话意在强调主题内容的重要性。语言形式永远是内容的从属,为屈从一种形式而创造出来的内容是苍白无力的。类似的说法还有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中的“意在笔先”,指文章或绘画,先要有构思成熟的内容,然后下笔。更深一层是指作画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意境、灵韵神思在作画前已经过深思熟虑,而后下笔一气呵成。所谓意境和空灵的意蕴都是指艺术作品中蕴含的人生哲理、诗情画意和精神内涵,这都属于主题内容表达的范畴。因此,作品总是主题内容先行,形式跟随其后。   汤显祖曾说过:“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万历年间,戏曲界同时出现了汤显祖和沈?Z两位大家。他们之间,在针对《牡丹亭》的评价问题上,存在着严重的分歧,甚至达到了针锋相对的地步,后人称之为“汤沈之争”。沈?Z认为此剧虽好,但是形式上不合格律,故提出批评,他认为汤显祖此作只是“案头之书,非筵上之曲”,并奋起修改以补齐不足。而汤显祖则认为《牡丹亭》以意趣内容为主,音律次之,继承了关汉卿剧作的现实主义精神和王维雪中芭蕉的浪漫情怀。汤显祖从思想内容出发,以具有叛逆色彩的真情来纠正当时戏曲流行的陈词滥调。而沈?Z从形式着眼,在《南九宫十三调曲谱》中提出了“辨平仄、严句法、守古韵的格律论,认为戏曲作品最重要的就是严守格律,作品内容较格律次之。汤显祖的《牡丹亭》原是宜黄腔所作,格律确实有问题。沈?Z虽然喜爱此作,但却以昆曲格律来修改,缺乏汤显祖那种叛逆意识和浪漫气质,所以不免弄巧成拙,引发矛盾。关于《牡丹亭》的争论,实质涉及到文艺作品的形式和内容的关系问题,当二者出现矛盾时,自应该以内容为主,形式次之。   2、作品内容决定形式运用,是先于形式而存在的   “不见技巧的技巧是最大的技巧”,“无法而法,乃为至法”是石涛晚年的绘画思想,意在说明具有召唤心里感染力的作品是必须具有真善美的内容。而形式表现上的种种技巧,则全被注射到艺术内容的肌体当中去了。“无法而法,乃为至法”,并不是真的无法,只是作品中不该一味的炫耀技巧形式,而不顾及内容的表现,夸大形式的作用。不拘泥于古人,且注重主观情感内容的表现和自身特点出发,才是真正的好方法。再如,大卫的《马拉之死》为了突出马拉的英雄形象的内容,因而画面下半部分是死于浴缸中的马拉,上半部分是黑暗的墙壁,在形式上采用了虚与实,明与暗的对比;普桑在《台阶上的圣家族》中,为了体现作品庄严的审美价值,形式上采用了稳定的三角构图,圣母的红色蓝裙,圣安娜的黄袍,圣约瑟的黑色法衣,这些色彩线条最终都是为表现作品内容而勾勒的;再如安格尔的作品《泉》,为了突出古典少女的纯情之美,形式上运用了黄金分割比,从少女肚脐到脚尖与全身的比例是0.618,少女身躯略成S型,婀娜多姿,如清泉般圣洁。所以艺术作品形式的运用是由作品的内容所决定,内容也是先于形式而存在的。   3、艺术作品内容

文档评论(0)

151****19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