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堂龙舟景传承与发展.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中堂龙舟景传承与发展

浅谈中堂龙舟景传承与发展   [摘 要]中堂镇是位于东莞市,是著名的中国龙舟之乡,这里每年都举行大型的龙舟景活动,从古至今,薪火相传,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传统的龙舟景也应该不断丰富自身功能与内涵,以适应现代社会人们对文化多样化的需求与体验,本文就中堂龙舟景的传承与发展,作了进一步的思考和探析,并提出几点浅见,以作学术讨论。   [关键词]东莞中堂 龙舟景 传承 发展   一、中堂龙舟景形成的自然条件   东莞市中堂镇位于东莞市西北部,北面与广州为邻,水网纵横,东江干、支流流经此地,河涌交错,水路交通四通八达,是珠三角地区典型的水乡。中堂初名“舂堂”,北宋立村,为旧时执棍在槽中舂米的地方,本是唐、宋时期的一种劳作场所,后来此地因各村多来此地买卖交易而发展成中心墟市,因“舂”与“中”同音,遂写作“中堂”。中堂镇因水网密布,自然环境优越,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水滋养着这里的一切,依水而生,依水而乐成为这里的人的生存方式和生活的全部。中堂人以身秉龙性、强悍、矫健、激情、昂扬、奋发向上龙魂犹在,作为其水文化传承的重要标志,赛龙舟就自然与中堂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堂也就成为了中国传统的龙舟之乡。   二、中堂龙舟景的历史渊源   而追溯起中堂的龙舟历史,明朝崇祯年间(1628―1644)张二果和曾起莘编修的《东莞县志》记载:东莞岁时:“五月初一日,饮菖蒲酒,食角黍,观竞渡。”。角黍是粽子的别名,竞渡即龙舟竞渡。明末清初《广东新语》载:东莞“乡人为龙舟之会,观者画船云合,首尾相衔,士女如山……广中龙船惟东莞最盛,自五月朔至晦,乡乡有之……”。由此推算,东莞龙舟盛事在500年以上,而中堂龙舟成“景”之日,亦当有500年的历史。中堂是东莞的龙舟重镇,东莞的龙舟活动中,凡上档次、有规模的,均有中堂龙舟参与。清朝咸丰元年(1851年)中堂出大标,鹤田村(中堂镇辖)夺冠,有人成诗并流传至今:“中堂出标是元年,果真扒出是真贤。到处龙舟来趁景,第一飞龙是鹤田”。诗中“元年”是指咸丰元年,距今亦有150多年了。   中堂龙舟“景”指的是“场景”,是当地人对龙舟民俗活动的描述和称呼,也叫“趁景”“招景”“应景”等。中堂镇的龙舟景在每年五月9个村轮流上演,素有“中堂龙舟九景”的说法,而镇里最大的龙舟景为“中堂龙舟景”,每年农历五月十三这一天,届时全镇人倾城出动,万人空巷,齐聚江边观看龙舟竞渡。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岸边各村乡亲齐齐呐喊助威,百十条龙舟在江面争先恐后地奋勇向前,劈波斩浪,百舸争流,甚是壮观。龙舟景期间除了龙舟竞渡,有寓意丰富、吉祥的各种仪式,还有龙舟饭、百围宴等民俗活动。这一盛事被当地人民传承百年,久而久之,便成为了一项传承性很强的民俗活动。   三、中堂龙舟景的传承与发展策略   (一)保护龙舟景的文化生态环境   文化生态是人类的文化积淀,是由特定的民族或地区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文化因素构成的具有独立特征的结构和功能的文化体系。中堂的龙舟文化生态同样的,跟中堂的水网纵横、水路交通、村落的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密不可分。中堂人民生活在江边,探亲访友、赶集趁墟都离不开舟艇,孩子自幼喜爱弄水、戏龙船。水的文化便促就了这里形成赛龙舟、办龙舟景的风俗习惯,中堂龙舟景历代相传500余年,这要归功于中堂完整的氏族传承、宗教信仰。各村的宗祠里全年供奉着龙舟龙头,龙头被誉为是福运、健康、财富的图腾,接受者乡人的祭拜。每年龙舟景期间,更是要请氏族长者、长袍男巫诵经、作五供、燃香祭祀,再进行“安装龙头”仪式。可以说,正是中堂的地理位置、水网交通、宗族信仰、生活方式才形成了中堂浓厚的龙舟民俗氛围与文化底蕴。   传承发展中堂龙舟景就必须要保护好龙舟文化生态环境:1、传承龙舟竞渡的风俗,鼓励各村开展龙舟活动,组织龙船扒手训练与筛选,并给与经济补助与荣誉奖励。2、东江水不仅养育了一方水土,更是开展一切龙舟文化活动的基础,必须得保护好水道河网,加固堤坝保障龙舟活动的开展。3、宗祠是龙舟文化的根源,更承载着人们的龙舟信仰。保护好宗祠才能让传统的中堂龙舟景的习俗、礼节、仪式完整保留下来并传承下去。   (二)保护龙舟制作技艺就是保护龙舟景   中堂龙舟景是龙舟民俗的狂欢节,期间的民俗活动都离不开中堂龙舟,龙舟始于春秋战国时期,两千年来一直不断演变延续至今天的中堂传统龙舟,然而伴随着龙舟在交通工具中被代替,传统龙舟制作技艺的传承也日益消沉,岌岌可危。另外中堂龙舟景是不能脱离中堂特有的传统龙舟的,保护龙舟制作技艺是就是保护中堂龙舟景。目前中堂的龙舟制作技艺已经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两名传承人分别是冯怀女老先生以及霍灼兴师傅,虽然近些年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大了重视,然而龙舟订单的减少、生产效率低下以及龙舟订单季节性的原因,从事龙舟制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