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古尸分类
浅谈古尸分类
【摘 要】古人普遍认为在人死后需要好好保存尸体,相貌保存得越完好,人死后就越会得到幸福。埃及人把尸体制成木乃伊,而在中国出土的古尸形成原因与埃及木乃伊不尽相同。本文以长沙马王堆女尸等为例探讨中外地区古代历史上人们对古尸的保存与现代保护的技术。探讨古代社会保存尸体的防腐技术及医学发展水平等情况。
【关键词】古尸 分类 保存 防腐技术 形成原因
国外研究古尸始于1825年,主要是针对埃及木乃伊,描述其大体形态、组织结构、血型等。古埃及人相信人的生命在死后还会继续,完整的尸体是灵魂在栖息的必要场所。古埃及人制作木乃伊的过程实际是抑止微生物的滋长以及将尸体进行脱水的过程。
我国宋代法医专著《洗冤录》中记载,人死后,在几小时内便可受自身的酶的作用而发生自溶,尸体组织蛋白受体外各种腐败细菌的作用而发生腐败,在几天至几年内,全身逐渐毁坏消失,只剩毛发和骨骼。明代医学家李时珍著《本草纲目》记载,盗墓人在盗掘晋代墓葬时“百尸纵横,衣冠如生人”。虽然有一些夸张成分,但也可以从侧面说明晋代人们保存尸体的技术已经相当高超。我国现阶段出土的古尸共计2000多具,但多为新疆干尸,这与当地酷热的环境有关。
由于社会科学技术水平的制约,我国对古尸的研究起步较晚。1949年,张查理对四川及江苏一带出土古尸进行简单的形态描述。自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女尸出土以后,我国开始系统地研究古尸。80年代初期,新疆先后出土了哈密古尸、楼兰古尸,极大丰富了我国古尸的资料库。
世界现存的古尸据其形态不同一般可以分为五类。
一、干尸
即《洗冤录》中所述“黑??”:“周身灰暗,皮肉干枯贴骨,肚腹低陷。”主要特征是外形干瘪,体重显著减轻。干尸主要可以分为两个亚型:人工干尸和自然干尸。
人工干尸主要指埃及的木乃伊,尸体上留有人工处理迹象,如开腹腔、取脏器、体内灌注其他物质等。其形成的主要条件是人工处理尸体,帮助其脱水或长期风干,墓穴棺椁高度密封,棺内干燥。
自然干尸皮肤成皮革样,不柔软,毛发保存牢固。主要形成于干热沙土地区,墓室干燥,空气流通,尸体来不及腐烂,水分即蒸发掉。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干尸的存在,是气候异常炎热、干燥的结果。吐鲁番盆地的最低处低于海平面154米,一年中有大半年是夏季,平均气温都在38℃以上。在这样极端高温特殊的气候条件下,尸体会快速脱水形成干尸而得以长期保存。菲律宾迪勒拉山山顶的山洞中存放的300具木乃伊,是长期太阳暴晒和微火慢慢烤出来的。
尸体在烈风、强光、高温、干燥的条件下,会迅速脱水。如果在细菌微生物还没有产生以前,尸体即已完全脱水,那么也就丧失了细菌微生物赖以生存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尸体就会变成干尸。就每个尸体的具体情况而言,也不完全相同:有的尸体肥胖,体内含水量高;有的干瘦,体内含水量低。在相同的气候条件下,肥胖的尸体容易烂掉,干瘦的尸体易于变成干尸。在尼雅废墟考古发掘现场,发现有些尸体的四肢和头颅保存尚好,而胸腔和腹腔却程度不同的腐烂掉了,其原因是胸腔和腹腔含水量高,人体的水分大部分贮存于胸腔和腹腔,如心、肺、胃、肠中。尸体含水量的高低,是尸体保存的重要条件。在制作木乃伊的?r候,首先也是要尽可能地排除尸体内的水分。
二、尸蜡
尸蜡是一种不完全的保存型尸体现象,全身性尸蜡非常罕见,现发现的多为局部性的尸蜡。
形成尸蜡的机理:尸体置于水中或湿土,皮肤遭水浸泡而变疏松;皮下脂肪因腐败而产生脂肪酸,并与钙、氨离子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灰白色或黄白色的脂蜡状物质。手触之有油腻感,用指压陷,脆而易碎。国内发现较少,主要代表有扬州出土的明代女尸(彭淑洁),其尸蜡样改变最为明显。尸蜡多形成于潮湿且多含钙镁元素物质的地区,棺椁密封,空气稀薄不流通,并且形成尸蜡的尸体外形一般较为肥胖。
三、泥炭鞣尸
泥炭鞣尸多发现于泥炭沼泽,酸性泥沼中。尸体处于低温并且空气不流通的环境中,腐败菌受到抑制;泥沼富含腐殖质,单宁,以及多种腐植酸,使尸体皮肤呈现暗沉色,肤质变得非常致密,状似鞣皮;肌肉和内脏已经脱水,部分蛋白质被溶去,因此肌肉及内脏体积缩小,重量减轻;骨骼和牙齿钙质溶解、变软,如同软骨,易于切开。
1950~1953年在丹麦的泥炭沼泽中发现几具两千多年前的古尸,其中一例为即典型鞣尸。国内有些古尸,由于棺椁密封,棺内有液体,并埋于酸性土壤或泥沼地区,又受到尸体自身变化过程中产生的大量酸性物质的作用,使全身骨骼明显脱钙变软,因而会使尸体发生鞣尸样变化。安徽出土的元末明初古尸以及扬州女尸(彭淑洁)尸体有部分鞣尸样变化。我国出土的历代古尸中,仅发现一例经鉴定是鞣尸,即上海浦东东昌路明代古尸。
四、冻尸
在西伯利亚、阿拉斯加等高寒地带中形成,主要成因是极端低温冷冻。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