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唐宋时期八公山文学.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唐宋时期八公山文学

浅谈唐宋时期八公山文学   摘 要: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唐宋时期以八公山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在分析八公山文学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其中的“仙道情结”和其体现的民族文化内涵。论文分为两个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对“八公山文学”下定义;第二部分是采用历时性的观照方式,以及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和意象分析的方法,对唐宋时期八公山文学的主要作品进行分析。   关键词:唐宋 八公山文学 仙道情结    一、“八公山文学”的定义    八公山位于中国安徽省淮南市与寿县古城交界处,是著名的历史文化胜地,楚汉文化重镇,文化底蕴深厚、文学传统悠久。刘安、淮南小山、谢?I、鲍照、李白、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文人都在此留下了无数动人的篇章。本文指称的八公山不是遵循现行的行政区域划分,而是指历史的、文化的八公山。因此所谓的“八公山文学”指的是自先秦以来和八公山及其周围地区有紧密关系的作家、作品。    二、唐宋时期“八公山文学”具体作品分析    在中国历史上,魏晋南北朝的多元文化相互激荡,终于扩展出了生机勃勃、气度恢弘、雄视六合的盛唐文化。唐代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同时统治者实行开放的文化政策,促进民族之间的融合,这为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和广博的气象,加之统治者重视诗歌的创作,这些都为唐代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形成了一种开放的、健康的文化心态。其中唐诗是唐代文学中最为成功的文学形式,唐诗的形式和风格丰富多彩,下文分析的两篇作品都是歌行体。歌行体是初唐时期在继承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诗歌形式,其特点是:在格律、音韵方面冲破了格律诗的束缚,篇幅可短可长,自由不拘束,宜于倾吐火山迸发式的激情,符合“诗仙”不拘一格的个性,最为李白所擅长。    在唐代文学史上,李白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身上具有三教合一的特征,但是道教思想仍是他的主流思想,《白毫子歌》就直接地表露出他生命中的道教色彩:    淮南小山白毫子,乃在淮南小山里。夜卧松下云,朝餐石中髓。小山连绵向江开,碧峰?f岩绿水回。余配白毫子,独酌流霞杯。拂花弄琴坐青苔,绿萝树下春风来。南窗萧飒松声起,凭崖一听清心耳。可得见,未得亲。八公携手五云去,空馀桂树愁杀人。    白毫子是传说中汉代时期的隐士,也是淮南小山的成员。此诗写出了诗人对白毫子的羡慕和向往以及不能与他共游的遗憾。诗的前六句写白毫子仙居于八公山的情状:与自然亲近,尽享青山绿水之美。诗人想象着自己加入了神仙的行列,像仙人白毫子一样拂弄花朵闲坐于青苔,沐浴着和煦的春风,靠着山崖听萧飒的松风声。最后四句表达诗人无法与八仙共游的惆怅和遗憾。本诗中有几个具有道教代表意义的意象:月亮俗称“太阴星君”,代表神仙的居所;“仙人”也是在李白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仙人拥有健康的躯体、永恒的生命、超凡的能力,过着优游自在的生活。此外,“八公”更体现了作者浓厚的仙道情结。在《白毫子歌》中,诗人将想象、夸张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采、瑰丽动人的意境。句式长短错落,以七言为主,其中又穿插了三、五言的句子,集描写、叙事、抒情为一体,充满了神奇瑰丽的想象,行文流畅飘逸,表现了作者对仙人世界的向往。   李白深受道教思想的影响,有“诗仙”的美誉,其生逢崇尚道教的唐朝盛世,从小又受道家思想熏陶,他诗风飘逸潇洒,字里行间充满了瑰丽的辞藻和神奇秀丽的风景,以及神秘清幽、深邃高远的意境。公元750年,李白在今安徽潜山、霍山一带游历,在途经寿春郡(兼今淮南、寿县)时创作了这首《白毫子歌》①。李白在诗中表现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和执着,他在山水之间流连,渴望着随仙人而去、获得肉体和精神的绝对自由。此外,唐代以八公山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还有万楚的《小山歌》:   人说淮南有小山,淮王昔日此登仙。城中鸡犬皆飞去,山上坛场今宛然。   世人贵身不贵寿,共笑华阳洞天口。不知金石变长年,谩在人间恋携手。   君能举帆至淮南,家住盱眙余先谙。桐柏乱流平入海,茱萸一曲沸成潭。   忆记来时魂悄悄,想见仙山众峰小。今日长歌思不堪,君行为报三青鸟。    阅读本诗需要注意的是,作品中的“小山”指的是八公山,而非淮南王刘安的门客。作者写诗为将要远行的朋友送行,让青鸟传递自己对朋友的祝福和思念。“青鸟”这一意象具有浓厚的道教意义,是凡人和神仙之间一个重要的桥梁。本诗提到了“淮南王”、“登仙”和“鸡犬升天”的典故,“贵寿”体现了道教追求生命永恒的理想。此外,作者对八公山景色的描绘营造出了清净自在的境界,这些都是极具道教色彩的意象和特征。   宋:仙道情结和士大夫情怀的和合交融   北宋建立之后,统治者重文抑武,大量知识分子凭借文才才能进入政坛,成为能与统治者一起治天下的士大夫。古代社会对“士”的行为和道德有着明确的要求。孔子曾说:“士志于道”,这就规定了“士”是基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