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土家族舞蹈运动形态特征.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土家族舞蹈运动形态特征

浅谈土家族舞蹈运动形态特征    [摘 要] 土家族舞蹈是土家族民俗文化传承、流布的载体。即使在今天,在地理位置偏僻的土家族地区,虽然其中一些宗教祭祀性仪式明显已演变成一种比较纯粹的民俗符号,但其舞蹈的原始民俗成分仍然浓郁,仍保留着独特的舞蹈运动形态特征。    [关键词] 土家族舞蹈 运动形态 特征    在湘渝鄂黔边区有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土家族,土家族又名“毕兹卡”,意为土生土长的人。土家族长期生活于山区,故其舞蹈多以表现山区生活为主,并在土家族世代相传的过程中得以不断加工完善,其中著名的舞蹈有摆手舞、八宝铜铃舞、茅古斯、跳丧舞等。   一    摆手舞根据规模大小,有“大摆手”和小摆手两种。各地区摆手舞的内容和表演形式大体相同,主要从事于祭祀活动。其运动形态首先表现于手的摆动和膝部的颤动的独特关系。摆手舞的动作为大臂带动单手或双手左右方向运动。手臂摆动同时膝部微屈,略有上下颤动,形成一种颠簸感。这种膝部弯曲的动作,时而出现在动作的起式,时而闪烁于动作中间的过渡,时而出现于动作的结尾,增强了动作的整体性,使动作显得柔和优美。    膝部的颤动在各民族民间舞蹈中是一种十分普遍的动律。在傣族、藏族等民间舞蹈中也时常可见,而摆手舞的颤动律与其他民族民间舞蹈的颤动律又有不同。区别在于摆手舞中的“颤”出现在节奏的副拍,脚下往往是先迈步后颤动,膝部颤动是附随,是配合手臂的摆动而成。具体表现在手臂向下摆动的同时,膝部往下颤。而藏族和傣族舞蹈中的颤动,往往是动作中的主导者,并且贯穿于动作的始终,颤动有节奏、有规律,形成一种连绵不断的起伏美。    其次,“顺拐”和“同边”动律是另一个运动形态特征。所谓“顺拐”和“同边”即甩同边手,走顺拐脚。摆右手出右脚,甩左手出左脚,这两种动律往往相伴出现。“顺拐”和“同边”动律的出现与土家人生活的地理环境息息相关。土家人居住在大山里,坡高路陡,身负重物上下坡,全靠双膝闪动适应行走的需要,行走时只能侧着身子,上身不能随意摆动。这种情况下,每前进一步都很艰难,自然地甩出“同边手”走“顺拐脚”方能保持平衡支持身体前进,因此形成了这种独特的舞蹈特征。    摆手舞中的“顺拐”和“同边”与藏族舞蹈中的一边顺又有区别。同手同脚本无区别,出现差异的原因就在于运动的方向和路线上。摆手舞的运动规律大多时候是往顺时针圆圈方向行走,少数时候停留原地,极少数时候出现后撤步和左右方向的移动;而藏族舞蹈的运动规律多为左右路线,正前方运动,由于运动方向的不同,手脚动作幅度就不同,效果也不同。举例来说,摆手舞出右手时右脚往前迈,藏族舞出右手时右脚往旁迈,前者动作显得僵硬、不协调、不连贯,后者动作显得柔和、优美、舒畅,再加上摆手舞中膝部的颤动在副拍上,而藏族舞蹈的膝部是在规律运动下的颤动,之间的区别就更加突出了。   二    跳丧舞,也叫丧鼓舞。所谓跳丧实即是用一种热烈的歌舞形式祭吊亡人,慰籍生者的独特的民间丧葬习俗。跳丧融入了原始艺术的歌、舞、乐,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浓厚的文化意蕴。它的舞姿以“曲”、“颤”、“悠”而独具一格。除了“跑场子”和“四大步”等基本套路之外,多为模仿飞禽、走兽、鱼火、灵怪、人物的姿态。跳丧舞种类繁多,按跳丧大致可分为“四大步”、“待尸”、“么连嗬”等20多个类型。按摹拟形象动作分,有“凤凰展翅”、“犀牛望月”、“狗吃月”、“狗撒尿”、“燕儿含泥”等。    “跳丧”时,一人站在棺材左侧掌鼓领唱,掌鼓者领唱一般由歌技、舞技、鼓技都娴熟的人担任,他一击鼓叫歌,跳丧者立即接歌合唱,舞者为男性,一般二或四人一组,在棺前对舞,其舞姿总是保持一种弯腰、弓背、屈腿、臀部向下颤动,脚为八字步,双手在胸前左右晃动,整个场面随掌鼓师的鼓点和唱腔随时变换节奏和曲牌。情绪激昂处,掌鼓者会离开鼓,边唱边与舞者一起手舞足蹈,跳得如痴如醉,场外围观者受到感染,也会随舞者一起舞动。    跳丧舞与土家先民巴人的图腾信仰有着渊源关系,可以说跳丧舞的原始形态就是“狩猎舞”,当远古巴人把白虎作为民族图腾后,“狩猎舞”就逐渐成为人死后的一种祭祀性的图腾舞蹈。亦即“白虎舞”其表演模仿虎的动作时,双手握拳左右晃动,很像老虎在洗脸,而有节奏的左右晃身,象是猛虎摆尾,特别是表演“猛虎下山时”,二人一跃一掀,然后吸腿抡右臂,口中还发出一阵阵呼啸声,或像猛虎扑食。当表演“虎抱头”时二人左肩相靠,曲膝、哈腰、双手抱头身体向下颤动,很像二虎在相互逗趣。再看表演者的步伐和鼓点,凡是“跳丧”中的核心舞段,如“四大步”、“大四门”等,都是6/8带切分音的节奏。这种节奏在别的民歌题材中是罕见的,他具有很强烈的律动感,即每行一步用三拍时间,全脚掌紧紧抓地,即等一拍上步,二、三拍颤身,两腿交替进行,恰如山中老虎稳步行进的步态。   三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