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苏轼词作旷达情怀
浅谈苏轼词作旷达情怀
苏轼对词的贡献,不仅仅在于对词的内容进行了全面的开拓,更在于“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岂与群儿雌声学语较工拙”(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表现出一种“旷达”的理趣情怀。
一、旷达情怀的表现方式
苏轼词作中的旷达情怀的表现方式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这些:
1.以深层次的哲理思考表现自我人生态度的通脱豁达
苏轼常常在词中对自己的人生做着深层次的哲理思考,而思考的最终落脚点却总是通脱豁达,是旷达对待人生波动与挫折,是力求自我超脱,而不是因人生不如意而轻率否定人生,自暴自弃,游戏人生。
苏词中给人印象较为深刻的就是其对“人生如梦”的感叹。但这“人生如梦”的“梦”,一方面固然是作者在感叹人生有限、生命短暂、命途虚幻易变,但另一方面却是在借“梦”表现自己对世俗人生的深层次的哲理思考,是借“梦”来表达他对人生的旷达通脱态度。如《永遇乐?明月如霜》中“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的“梦”,就是词人着意要表达的一种人生领悟,一种旷达情怀:世人被名利所扰,营营终日,犹如自己睡中梦里,而自己却能逃脱世事纷扰,以旷达情怀看世事,看出世人人生之梦未醒,实是因为对人世欢怨之情未断,这样,就使得对情、事的感叹超越了自我,挣脱了由“乌台诗案”等政治波折带来的感情镣铐,通过深入思考人生哲理而使精神获得了解放,借景抒怀而有了超类脱俗的旷达情怀,放弃了喜怒哀乐乃至荣辱毁誉。
又如《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一词,“长恨此身非我有”,表达了对自己踏入社会、步入官场之后再也难以自我把握的人生命运的深层次哲理思考。而一句“倚杖听江声”,是对自己处世态度的鲜活写照,如图画一般勾勒出作者的形象:通过深层次思索,从宁静、旷阔、静美的大自然中领悟到世俗的忧愁与烦恼、人生的得失、荣辱都应以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情怀对待之,从“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的脱离世俗转入到了对精神自由和人生理想的追求,这是在痛苦的逆境中对人生的理性思考,是用旷达不羁的情怀来展示自己独特个性和真情。
可以说,苏轼在深层次的哲理思考后,更坚定了其顽强乐观、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而所作之词,也产生了旷达境界。
2.以展示大自然的壮丽雄阔来表现自我情怀的旷达
苏轼描写大自然的词,取材广阔,气象万千,就题材而论,登临怀古、田园风光、农村生活、歌咏事物,无不展示出大自然的雄奇壮阔,而在对大自然的赞美中,也表现出了摆脱自我,“让自己有限人生在大自然无始无终的运动中得到永恒;让人生的种种苦恼,在超乎现实的纯美的大自然中得到解脱;让自己从与社会的种种矛盾中净化出来,与大自然天造地设的规律相和谐”(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的、使自我融入大自然的旷达境界。
2.1善于把自然山水之美与深沉的历史感和多重的人生感慨相融合,以此来表达自己对历史、人生和世界的见解,并借此来表达自我情怀的旷达脱俗。
这种感情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流露得最为明显。苏轼在词中借凭吊古代英雄、凭吊如画江山的怀古之情来抒发自己现时的旷达之情,使其《念奴娇?赤壁怀古》成了千古绝唱。
苏轼作此词,正是贬谪黄州之时。而大凡迁客骚人,庙堂江湖之间,容易或以物喜、或以己悲,在逆境中仍能以平常襟怀自解、自嘲、自慰的,非胸中有一股旷达脱俗之情不可。苏轼此词,正有一股旷达脱俗之情,故气象磅礴,格调雄浑,“自有横槊气,固是英雄本色”(徐仇《词苑丛谈》卷三),其成功之处,当在于将有志报国、壮怀难酬的现时多重人生感慨与眼前“江山如画”美景、怀古之情有机融合在一起,使之产生极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是真景与真情的交融。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以古今兴亡之慨,将人引入了深沉的历史中。它既使人看到了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见风流人物的卓绝气概,更可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凭吊胜地才人所诱发的那多重人生感慨相融合的的起伏激荡的心潮,气魄恢宏,有自然山水之美,有深沉的历史之感,有对英雄业绩的追慕,有对历史、人生的思索。
但英雄已往,自己被贬。这不能不使苏轼从对理想的追求而一下跌入惨痛的现实:“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份人生感叹谁能理解?作者只能善自宽怀,放眼大江,举酒赏月,“一樽还酹江月”,将历史与现状、理想与现实、风流人物与贬谪人生的种种矛盾全部消解于无言之中,感情虽由高昂而至沉郁,但仍是以一种自解自慰的手段,将在经历了历史与现状、理想与现实尖锐冲突之后的心态归结于超然旷达。这种旷达超脱,是一种对人生的顿悟,是苏轼将昂奋豪情与感慨超脱的旷达相融合。这就是苏轼的自我情怀:旷达。
2.2善于以和谐宁静的自然山水表现忘怀物我、超然自适的自我情怀的旷达。
苏轼善于以清空之笔描绘宁静幽邃的景色,并借这清幽的明净之景来表现自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