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第三章 《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的華夷交戰
與異國旅行
本章節旨在探討《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中關於華夷戰爭的龐雜書寫。
首先探究小說中明朝軍隊與異國的對峙、交流是否反映了作者對於邊防、華夷議
題的不安,其次從傳國璽代表的正統意義切入,從小說中對追尋傳國璽的描寫去
探究羅懋登是否藉由鄭和下西洋的故事對歷史或當朝政治有所思考。最後探討在
《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裡怪誕身體、異質空間與酆都意象的操作方式及其
現象在小說情節推演中所形成的文學效果。
第一節 《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的華夷對峙和交流
由於《西洋記》的題材為鄭和下西洋之史實,所以小說內容對華夷關係多所
討論,其中以華人征討、教化、安撫西洋諸國與華夷通婚的情節占的比重最大,
本節將《西洋記》中的征討、通婚、教化等華夷對峙、交流的情形進行探討。
一、征討與通婚
《西洋記》中對於華夷議題十分關注,這是由於明朝自開國以來邊治始終為
一問題,所謂「元人北歸,屢謀興復。永樂遷都北平,三面近塞。正統以後,敵
1
患日多。故終明之世,邊防甚重 」 。據《明史‧穆宗本紀》所載,隆慶元年俺
答入寇,南方又有土蠻作亂,導致京師戒嚴,穆宗「諭戝臣議邊防事宜 」,其後
在萬曆十年時倭寇侵犯溫州、十一年和十九年時又有緬甸寇永昌之事2 ,在這樣
時代氛圍之下,邊治問題帶來對華夷區分觀念便是當時士人討論的一個焦點。是
以第七十一回開頭詩雖寫當朝邊治,卻也隱含對華夷議題的看法與期待:
1 《明史》卷九十一〈兵志三‧邊防〉(張廷玉:《明史》,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98 冊,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2 ,頁434 )
2 《明史》卷二十〈本紀‧神宗一〉(張廷玉:《明史》,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97 冊,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2 ,頁205-209 )
54
邊事勤勞不自知,勉然輿病強撐持。
願擒元惡酬明主,不斬降人表義師。
木石含愁移塞處,山川生色獻功時,
華夷一統清明日,誰把中華俗變夷? (第七十一回,頁909 )
首聯有諷刺政府不知邊事勤勞的意味,而其餘三聯則表達了師出有名、效忠君主
以及希冀中國統一邊夷的心態。是以雖然小說中鄭和艦隊打著「上國天兵,撫夷
取寶」的口號3 ,事實上仍多以征討的態度來面對西洋各國。如果說明朝建元之
4
前,「胡人本處沙塞,今反居中原,是冠履倒置 」 ,其後洪武帝建國,又在宣言
中認定「元以北狄入主中國,四海內外罔不臣服,此豈人力實乃天授 」,在華夷、
天命的觀念上,既認定元朝政權是冠履倒置,又認定其為中原正統,只是「天運
5
循環」、「天必命中國人以安之」 ,《今言》也認為將元世祖與歷代開國君主共祀
6
乃是「 真聖人卓越之見」 ,對照小說中既將胡元視之為妖孽,又寫元順帝騎白
象馱走傳國璽的部分,無怪乎小說中鄭和艦隊以天朝自命了。
明朝開國君主朱元璋對夷邦的態度為「有為患於中國者,不可不討,不為中
7
國患者,不可輒自用兵 」 ,將是否成為中國之外患做為用兵與否的依據,這也
反映在《西洋記》中的華夷書寫在面對首個西洋國度時,三寶老爺的反應是「哪
8
一位將官統領上國天兵,先取金蓮寶象國,建立這一陣頭功?」 。在尋找政治
正統象徵的傳國璽旅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