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石涛山水清音图笔墨分析
石涛山水清音图笔墨分析
摘 要:石涛是“清初四僧”中最具影响、最有代表性的一位画家,他的“搜尽奇峰打草稿”、“墨非蒙养不灵,笔非生活不神”等绘画理论在当时以至现在的画坛影响很大。石涛热衷于笔墨的运用,强调“墨之溅笔也以灵,笔之运墨也以神”。《山水清音图》是石涛最有代表性的一幅作品,从该画中可看出,石涛笔墨兼用,尤其善用墨,枯湿浓淡兼重并用,湿笔较多;用笔方面,或细笔勾勒,很少有皴擦的痕迹,或粗线勾起,皴点并用。《山水清音图》的视觉触点最为强烈的是画面中各种笔墨的运用,把各种笔墨发挥的淋漓尽致。
关键词:石涛;山水清音图;笔墨
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2-0210-02
石涛(1641―约1707),俗姓朱,名若极,广西桂林人,明靖江王朱守谦后裔。明朝灭亡后削发为僧,法名原济,字石涛,号大涤子、清湘遗人、瞎尊者等。擅花卉、蔬果、兰竹,兼工人物,尤善山水。其山水画力主“搜尽奇峰打草稿”,一反当时的摹古之风,构图新奇,笔墨雄健纵姿,于气势豪放中寓静穆之气。与弘仁、髡残、朱耷合称清初画坛“四僧”。石涛是明清时期最富有创造性的杰出画家之一,在绘画艺术上有独特贡献,成为一代绘画大师。他的“搜尽奇峰打草稿”、“墨非蒙养不灵,笔非生活不神”等绘画理论在当时以至现在的画坛影响很大。石涛曾说过:“墨之溅笔也以灵,笔之运墨也以神。墨非蒙养不灵,笔非生活不神。能受蒙养之灵而不解生活之神,是有墨无笔也。能受生活之神而不变蒙养之灵,是有笔无墨也。”总结历代名家大师们的经典山水画作品的艺术特点,没有哪一幅像石涛的这样热衷于笔墨的运用。《山水清音图》是石涛最有代表性的一幅作品,从该画中可看出,石涛笔墨兼用,尤其善用墨,枯湿浓淡兼重并用,湿笔较多;用笔方面,或细笔勾勒,很少有皴擦的痕迹;或粗线勾起,皴点并用。《山水清音图》的视觉触点最为强烈的是画面中各种笔墨的运用,把各种各样的笔墨的运用发挥到淋漓尽致天然混成的境地。
一、石涛的绘画理论
石涛的山水画绘画风格继承了历代画家的优秀绘画???质,他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不拘泥于古法,敢于创新,独成一家。石涛山水画构图讲究“新”,追求“奇”。在他的笔下,无论是山,还是水、石、树都以新奇的布局出现在画面上,且擅长局部特写。他的笔墨既有传统绘画的韵味,又有独立的画风。比如,在用笔方面,他有时用中锋细笔,皴擦很少;有时侧锋粗笔,皴擦兼用。他尤善用墨,枯、湿、浓、淡结合,富于变化。不同其他画家,他把对传统山水画的深层认识是建立在哲学理论基础之上,他曾说:“太无古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立矣。法于何立?立于一画。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见用于神,藏用于人习惯于从佛家禅宗和道家道义的,而世人不知,所以一画之法,乃自我立。立一画之法者,盖以无法生有法,以有法贯众法也。”所谓的“一画”原本之意乃是一笔一画,但在石涛的理念中,除了“一笔一画”的意思之外,还有哲学、绘画美学范畴的整体、统一体的意思。郭怀若先生的《石涛书画研究》一书,对石涛艺术特点的研究可谓深入具体,尤其赞赏石涛“一画论”的独特见解。郭怀若先生阐释了“一画论”的含义,具有独创性,充分挖掘了石涛艺术理论的价值,这对我们研究石涛作品不可多得的资料。本文的重点是石涛山水画技法方面的研究。在《山水有清音》中张长虹提到:“石涛吸收《青卞隐居图》中变化丰富的苔点笔墨技法,那些或浓或淡,或聚或散的苔点跳动在山间各处,让《山水清音图》画面增添了勃勃生气。更见匠心的是,石涛在点苔的基础之上附以丝草,既体现了山间草木丰茂的特点,又增强了点线交织的形式感,苔上丝草以及以‘个’字‘介’字所组合合成的丛竹,是石涛山水画中最具个性色彩的符号。”石涛认为,笔与墨作为描绘和表现手段是有分工的,笔用来描绘大自然的“生活”,墨用来表现大自然的“蒙养”。所谓“蒙养”就是大自然内在生命力的美。笔墨交融的理想状态就是“氤氲”。画面上的笔墨如果模糊一片,叫做“混沌”。那么,如何使画面上的笔墨既交融又分明呢?如果以“一画”的法则和手段达到“氤氲”的状态,这样,画山,山就有灵气;画树木,树木就有生机;画人物,形象就飘逸潇洒。如果说,一个画家能够做到笔墨既交融又分明,那么他便能自能一家,这就是用笔墨之巧的功劳。然而,我们要做到用笔运墨不能拘束,不能板滞,不随性而为,在墨海中展示大自然的活力和自己的精神世界,塑造出栩栩如生的形象,不拘泥于古法,说来容易,实则很难做到。
笔墨的自我意识是石涛绘画艺术创作最为明显的特征,在石涛看来,大自然的客?^实在性已然存在,但是很少有人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发现大自然的“真实”。但是在“清初四王”盛行的年代,人们更加倾向于“摹古”,学习董其昌的理论。其实大多数人都没有悟透董其昌“摹古”的真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