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叙事策略探究.docVIP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叙事策略探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叙事策略探究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叙事策略探究   从社会学领域来看,《我在故宫修文物》立意于向观众展现古代文物修复这一传统工艺,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及提倡严谨细致的工匠精神,都具有积极意义;从“诗意”的角度来看,足以让人感动的温情和淡而有味的哲理使该片体现出浓厚的人文主义关怀;从技术角度来看,该片没有大规模的航拍及特效,却用细腻的镜头、雕琢的影像语言讲好了关于一群“人”的故事。另外,新时代的传播方式也为这部纪录片的成功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在2016年6月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上,该片入选白玉兰奖最佳系列记录片提名。一部已经在央视播出过、题材严肃冷门、目的性充满官方色彩的纪录片在如今商业化的市场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一现象本身就值得我们的思考。《我在故宫修文物》无论是从社会学、人文关怀及技术处理上都是很成功的,而与新时代的传播方式相结合也是这部纪录片成功的一大因素。   一、 内容考究:对中国传统文化及工匠精神的弘扬   该片通过“人”的视角,展示了“文物修复”这一传统工艺以及这一工艺背后的“工匠精神”,成功的引起了观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这部记录片只有3集,每集只有短短50分钟,观看后通常让人意犹未尽。第1集主要集中精力对宫廷钟表、古代铜器、陶瓷珍品这些文物的修复过程进行叙述;第2集讲述了木器、漆器、百宝镶嵌、织绣的修复过程,辽金时期的木雕佛像、乾隆皇帝的诗稿箱等文物的修复完成,让观众可以一睹国宝级文物的芳容;第3集主要集中拍摄古代书画的修复过程,包括临摹和摹印等技艺,间接介绍了世界顶级文物《清明上河图》的修缮经历。可以说,记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成功地激发了观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猎奇心理。该片最后展现出的内容,也成功地让观众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如果是单纯对文物的猎奇,《我在故宫修文物》可能还不能突破其他故宫纪录片的窠臼。这部记录片还通过文物修复这一工作的展示,表现出现代社会所缺失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越来越多的被提及,也被赋予了一定意义的政治色彩。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两会报告里说:“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现今社会中国人常被批评为“太浮躁”,然后感慨日本的职人精神与德国的细心品质,然而就在这部记录片里,我们看到了中国人坚守与从容中可贵的工匠精神。这是祖宗先辈们留下来的财富,是国人依然没有忘记的精神品格。   镜头里的文物修复师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能够忍受那份安静与寂寞。王津师傅要修复乾隆皇帝铜镀金乡村音乐水法钟,“齿轮的咬合,就是几毫米的事儿,差一点的动不了”。为了制作一个合适的齿轮,王师傅要用小细挫慢慢在齿上“找”,以求精确。“一个零件要花几天、一周做,都很正常。”在他们眼里,文物修复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他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做一件别人看来回报率如此之少的事情。尤其是在北京这样一个车水马龙、灯红酒绿的快节奏社会里。观众们似乎在这里看到了中国的《寿司之神》,他们不仅是在修补文物,更是在修补人心,他们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踏踏实实的干好每一件事,这种精神在现代社会是十分缺乏、弥足珍贵的。   二、 气息恬淡:严肃题材中散发人文关怀的温度   《我在故宫修文物》获得成功的很大一个原因是它的题材虽然严肃,但是其中透露着修复师们面对文物时所表现出的人文关怀,使得观众可以在其中感受到温度、感触到“人情味儿”。很多观众都记得这样一个小插曲,钟表师王津和一位业内著名钟表收藏家聊天,收藏家觉得:“只要能拥有一两件故宫没有的东西,也是值得了。”他的乐趣在于收藏。而对于王津师傅,乐趣则在于把文物修好并将文化传承下去。这些文物并不属于他,但这并不妨碍他和这些文物因缘际会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感情。在这个过程中,修钟表的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修钟表这个事业,然后自己的生命流逝痕迹也被记录在修钟表这件事中,每个人都拿自己的一辈子来守护这些文物,文物也因为他们的坚守传承了下来。王师傅在面对收藏家时的那抹微笑,分明是在诠释这样一个道理:对无生命藏物的拥有是暂时的,而与之交汇时留下的感情与痕迹则是超越时间而迈向永恒的。   《我在故宫修文物》在细节的处理上也增加了故事的生活气息。人们在故宫红砖绿瓦下摘杏子;老师傅为了抽根烟要骑车半小时到宫门外;陶瓷组的新人纪东歌在太和门广场上骑车,并调侃“上一个这样做的是溥仪”;他们弹吉他、唱歌、喂“皇家猫”的后代……正是这些工作之余的喜怒哀乐,让文物修复专家们的个性和形象顿时鲜活起来。据片中担任摄影助理的赵均沛透露,纪录片中所有呈现的镜头都不曾经过提前设计,一切都是“在轻松的交流氛围中自然而然被记录的”。他们未曾想刻意去表现什么,然而却在言行举止、日用伦常中诠释了至简大道。   一部好的纪录片,不仅需要有恢宏壮阔的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