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腭侧入路牙槽突裂植骨术初步应用与评价
腭侧入路牙槽突裂植骨术初步应用与评价
[摘要] 目的 改进牙槽突裂植骨术的技术方法,并对腭侧入路牙槽突裂植骨术的即刻效果进行初步评价。方法 选取20名非综合征性单侧牙槽突裂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不完全性牙槽突裂患者8名,完全性牙槽突裂患者12名。对20例患者实施腭侧入路牙槽突裂植骨术,在术前和术后分别拍摄锥形束CT(CBCT)片,使用Image-Pro Plus 5.1软件测量相关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名患者中总体植入骨量比率为88%,唇侧植入骨量比率为93%,腭侧植入骨量比率为84%。结论 腭侧入路牙槽突裂植骨术弥补了既往腭侧植入骨量不足的缺点,裂隙内鼻腔瓣三角瓣的切口设计兼顾了鼻底裂隙和唇侧裂隙的关闭,避免大范围的松弛切口以及颊侧黏膜推进瓣的应用。
[关键词] 唇腭裂; 牙槽突裂植骨术; 锥形束CT
[中图分类号] R 782.2 [文献标志码] A [doi] 10.7518/hxkq.2013.01.008 牙槽突裂表现为牙槽突骨质缺损、牙弓完整性丧失、口鼻瘘以及由于鼻翼基底部缺乏骨组织支持而出现鼻翼塌陷等畸形[1]。牙槽突裂植骨术(alveolar bone graft,ABG)是将植入骨充分地充填到牙槽突裂间隙内以及邻近的骨质缺损区,是充分恢复牙槽骨连续性、牙弓完整性、保证恒牙萌出的必要条件。但是临床上发现不少患者植入骨量不足或植入不到位,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2-4]。本研究针对目前国内外常用切口设计的不足,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改良设计,并进行了初步应用与评价。
1 材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1年7月―9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就诊的20名非综合征性单侧牙槽突裂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不完全性牙槽突裂患者8名,完全性牙槽突裂患者12名。年龄8~15岁,平均年龄12岁。患者健康状况良好,患者知情同意进行腭侧入路牙槽突裂植骨术,所有手术均由同一术者完成。所有患者术前均拍摄标准位锥形束CT片(cone beam computer to-
mography,CBCT),了解尖牙根尖形成情况,明确骨缺损的范围,确定植骨床的基准平面和植骨范围。
1.2 改良手术切口的设计
1.2.1 腭侧切口 沿牙槽突腭侧裂隙两侧做切口,再从腭侧裂隙牙槽嵴顶沿两侧龈乳头做水平切口,在裂隙两侧形成两个蒂在后的腭瓣。如果腭侧裂隙较
宽,腭侧裂隙缘切口线可适当向唇侧上移,以确保腭部裂隙能够关闭(图1)。
1.2.2 唇侧切口 沿裂隙牙槽突裂两端唇侧附着龈向两侧做水平切开约2个牙位,近中端切口线至患侧中切牙的远中,原则上不超过唇系带,保留牙龈乳头。并将唇侧切口与腭侧切口在牙槽突顶联通。
1.2.3 裂隙内切口 在牙槽突裂隙断端侧壁,自前下至后上切开,形成两个蒂在后的裂隙鼻腔瓣(图1)。
1.3 改良术式牙槽突裂隙关闭原理
从矢状面观察牙槽突形态,近似呈梯形。牙槽突裂隙通过3个组织瓣关闭,即腭瓣、唇瓣、鼻腔瓣。腭侧裂隙通过腭瓣关闭,腭瓣组织尽量少,原则上能够通过褥式缝合关闭腭侧裂隙即可。牙槽突裂的顶部,也就是鼻底平面(从鼻底向后至切牙孔),通过鼻腔瓣关闭,鼻腔瓣是利用裂隙内黏膜形成的一个蒂在鼻底平面的三角组织瓣,两侧鼻腔瓣向上翻转,交错相对,关闭鼻底。唇侧裂隙通过唇瓣关闭,唇瓣组织尽量多,在不影响关闭腭侧裂隙和鼻底的情况下,牙槽突裂隙内的组织应预留,用于关闭唇侧裂隙。牙槽突裂合面通过缝合裂隙两侧腭瓣和唇瓣尖端关闭,形成理想的梯形袋。
1.4 手术操作流程
1.4.1 侧方开口器的应用 安放侧方开口器于健侧口角,采用聚维酮碘溶液对术区再次消毒,在术区局部注射1∶10万肾上腺素生理盐水。
1.4.2 切开 应用15号圆刀片沿手术切口切开牙龈、腭侧黏膜,深达骨面(图2A、B)。由下至上剥离黏
骨膜瓣,并与唇侧瓣连为一体。同时沿裂隙内切口向牙槽突裂隙鼻底延伸切口并剥离,以使唇侧黏骨膜瓣充分游离和向裂隙处移动。
1.4.3 剥离 用小骨膜剥离器紧贴硬腭骨面剥离腭侧黏骨膜瓣,暴露牙槽突裂腭侧边缘及裂隙腭侧。继续应用小骨膜剥离器紧贴唇侧骨面暴露牙槽突裂唇侧骨面,剥离裂隙侧时注意对恒尖牙牙胚的保护,
上方暴露到前鼻嵴边缘,并绕过前鼻嵴。
1.4.4 植骨床的制备 要求植骨床在不挤压黏膜组织的情况下两侧牙槽骨段骨壁完全暴露,上界应与非裂隙侧前鼻嵴下缘平齐,下界平非裂隙侧远中牙槽嵴顶。1)关闭植骨床袋底:对于不伴腭裂的牙槽突裂,腭侧板连续,不需制备袋底。对于完全性牙槽突裂,自腭侧裂隙底部关闭裂隙至切牙孔,向上翻转非裂隙侧鼻腔瓣至鼻底平面,通过贯穿腭侧黏膜实现鼻底平面与腭侧平面的封闭效果。裂隙侧鼻腔瓣封闭剩余鼻底平面的裂隙。2)关闭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