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聊斋俚曲创作特征浅析
聊斋俚曲创作特征浅析
摘要:聊斋俚曲所表现的内容,大部分是写农家百姓日常生活,而且是人们所关心的生活热点问题,所以它贴近时代又切入生活,为平民百姓所关心所理解;其他即使是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爱情故事、传奇轶闻等,也大都是家喻户晓代代相传的。
关键词:俚曲;内容;说唱;语言;世俗
中图分类号:I207.37 文献标识码:A
蒲松龄坐馆三十余年的西铺毕家是豪门贵族,一直就有编写演唱俚曲的传统,这给蒲松龄编写俚曲故事创造了极好的社会氛围和条件。蒲松龄集一生之阅历,汇明清俗曲之精华,取诸宫调、南北曲的曲牌联套成曲,兼收并蓄戏曲与说唱艺术之特色,完成聊斋俚曲的创作。聊斋俚曲,无论是在文学方面,还是在音乐方面,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一、创作内容来源于社会生活
蒲松龄创作的聊斋俚曲共有十五种:《墙头记》、《姑妇曲》、《慈悲曲》、《翻魇殃》、《寒森曲》、《琴瑟乐》、《蓬莱宴》、《俊夜叉》、《穷汉词》、《丑俊巴》、《快曲》、《禳妒咒》、《富贵神仙曲》后变《磨难曲》(《富贵神仙》后变《磨难曲》,实际上应作两种)、《增补幸云曲》。当年路大荒在整理《聊斋俚曲集》时未收入《琴瑟乐》一种。聊斋俚曲所用的曲牌有[耍孩儿]、[银纽丝]、[叠断桥]、[呀呀油]、[劈破玉]、[跌落金钱]、[倒扳桨]、[房四娘]、[皂罗袍]、[黄莺儿]等45个。
从创作内容看,聊斋俚曲作品半数改编自《聊斋志异》,其中《姑妇曲》即《珊瑚》,《慈悲曲》即《张诚》,《翻魇殃》即《仇大娘》,《禳妒咒》即《江城》,《富贵神仙曲》与《磨难曲》即《张鸿渐》,《寒森曲》即《商三官》与《席方平》。这些作品内容直接来源于生活,所表现的主要是活生生的社会现实,很多内容反映了家庭伦理关系,如描写婆媳关系的《姑妇曲》、描写夫妻关系和婆媳关系的《禳妒咒》、描写后母与儿子以及兄弟关系的《慈悲曲》、反映父子关系的《墙头记》等,另有《翻魇殃》反映街坊邻里关系,也有反映社会不公问题的作品,如《富贵神仙》、《磨难曲》、《寒森曲》,直至反映朝廷的昏庸荒诞的作品,如《增补幸云曲》。《俊夜叉》写张飞在华容道刺死曹操的虚构故事,《丑俊巴》写猪八戒调戏潘金莲的虚构故事,《穷汉词》写一穷汉向皇天哭诉,希望改变悲惨命运的心理活动,《琴瑟乐》则描写一个青年女子的婚嫁迎娶的经过。俚曲内容广泛,勾勒了一幅生动的社会生活风俗画卷。除少数游戏笔墨外,所创作的作品内涵,无不浸透了作者的救世婆心与良苦用意,部分作品至今仍富教化作用。聊斋俚曲所表现的内容,大部分是写农家百姓日常生活,而且是人们所关心的生活热点问题,所以它贴近时代又切入生活,为平民百姓所关心所理解。其他即使是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爱情故事、传奇轶闻等,也大都是家喻户晓代代相传的。
因为蒲松龄聊斋俚曲的创作内容直接来源于生活,深受群众的喜爱,所以自清代至今一直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每逢正月十五扮玩,蒲家庄一带的村民便将俚曲的片段作为扮玩的唱词,有的还装扮成俚曲中的大怪、二怪、王银匠、仙姑彩鸾、狐精施舜华等,到城区、乡镇演出。至于蒲松龄以[耍孩儿]、[呀呀油]、[玉娥郎]、[哭皇天]等常用曲牌写成的俚曲,在田间路途、街头巷尾,更是老少尽晓,随处可闻。
二、说与唱相结合的表演形式
说唱艺术在明、清时期非常的流行,特别是在北方地区,蒲松龄所创作的聊斋俚曲就充分吸取了戏曲艺术和说唱艺术的特色,他的十五部聊斋俚曲全都是运用白话及方言口语来讲唱故事的,表演形式是把说与唱相结合,语言取自街谈巷议,明白易解,听来十分亲切,加之广采俚俗民谚、歇后语,形成了一种诙谐幽默、生动有趣的风格,使之真正成为为农民百姓而写作的文艺作品。
从创作形式看,聊斋俚曲经历了一个从短篇到长篇的发展过程,更经历了一个由简单的琴书说唱到搬上舞台演出的地方戏演变进程,如最后完成的《禳妒咒》、《磨难曲》与《墙头记》。作者的思想也由最初的自悲自喜,进而转化为与大众同悲同喜的最高境界。蒲松龄创作的这些俚曲,不像戏剧作品按场次、分折子,而是采取标题类的章回形式。开头一般多用开场、说楔子、讲梗概等方法,逐渐引入正题。每回或每段大都有说有唱,有独白,有对白,有旁白,有数白;有独唱,有对唱,有分唱,间或有帮腔等曲艺艺术表现手法。如《禳妒咒》第一回,叫“开场”,是由一个丑角介绍剧情,除了开头一曲[西江月]和末尾的两曲[憨头郎],其余都是韵白,即说白,且韵语都是同调相押。在[西江月]一曲唱完之后,紧接着就是一段押韵的说白,是七言诗加二字评语式样。
说唱性是聊斋俚曲的共同特点,有的采用鼓子词的形式,如《增补幸云曲》。用同一曲牌重复演唱多遍,或间以说白。如此形式的还有《寒森曲》、《琴瑟乐》、《俊夜叉》、《穷汉词》、《丑俊巴》。此外,还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