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渊冲诗歌翻译理论及其应用.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许渊冲诗歌翻译理论及其应用

许渊冲诗歌翻译理论及其应用   【摘 要】 许渊冲教授被《中国文化报》誉为“国内外将中文诗词翻译为英法韵文的惟一专家”。许先生不仅是翻译的实践者,而且是翻译的理论家。他在理论和实践中总结出的其诗歌翻译理论宗旨:‘信、达、优’;译诗的“三美”论;翻译方法的 “三化”;翻译的目的“三之”,不仅对中诗英译有借鉴意义,而且对英诗中译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许渊冲;翻译理论?オ?      一、许渊冲的译作??      许渊冲在译作方面,除了由英国企鹅出版公司出版的汉译英《不朽之歌》外,还有《诗经》、《楚辞》、《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李白诗选》、《苏东坡诗词选》和《西厢记》等英译,其中英译《楚辞》及《西厢记》分别被誉为“英美文学的高峰”,“可与莎士比亚的杰作媲美”;汉译法则有《中国古诗词三百首》、《毛泽东诗词选》等;外译汉则有世界文学名著十种:〔英〕德莱顿《一切为了爱情》、司各特《昆廷#8226;杜沃德》,〔法〕《雨果戏剧选》、司汤达《红与黑》、巴尔扎克《人世之初》、福楼拜《包法利夫人》、莫泊桑《水上》、罗曼#8226;罗兰《约翰#8226;克里斯托夫》和《哥拉#8226;布勒尼翁》,〔美〕亨利#8226;泰勒《飞马腾空》。??      二、许渊冲的诗歌翻译理论概述??      许渊冲从事文学翻译长达60余年,翻英法、译唐宋,实践经验丰富。“译者,尤其是优秀的译者,在从事文学翻译时大多有自己信奉的翻译原则,并且还有其独特的追求目标。”(谢天振,2003:69)许渊冲在进行大量翻译实践的同时,无时无刻不在思考、构建并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翻译理论。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他先后在学术期刊发表翻译类文章百余篇,他提出了自己独到的文学(尤其是诗词)翻译理论:??   “在我看来,‘信、达、雅’三字经可以理解为‘信、达、优’。‘优’就是发挥译语优势,就是用译语最好的表达方式,用富有意美、音美、形美的词语,换句话说,‘优’就是‘美’。……‘美化’就是‘创优’,‘优’有高下之分,所以创优就是竞赛,看哪种语文更能表达原作的内容。总起来说,文学译论也可以说是‘创优似竞赛’:‘优’是文学翻译的本体论,‘创’是方法论,‘似’是目的论,‘竞赛’是认识论,和前面提到的‘美化之艺术’加起来,一共是十个字: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   “ 这就是我积六十年文学翻译的经验(用中、英、法文出版了五十多本文学作品,把两千多首诗词译成英、法韵文)总结出来的理论。”(许渊冲,2003)??   1、“三美”论??   “三美”之说,是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自文字至文章》中提出来的。鲁迅的原文是:“诵习一字,当识形音义三:口诵耳闻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义,三识并用,一字之功乃全。其在文章,则写山日嶙峋嵯峨,状水日汪洋澎湃,蔽芾葱茏,恍逢丰木,鳟鲂鳗鲤,如见多鱼。故其所函,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我把鲁迅的“三美”说应用到翻译上来,就成了译诗的“三美”论。“音美”是指译诗的节奏及韵式与原诗的对应程度。“意美”则是要再现原诗的意境美。“形美”主要指译诗的行数与原诗的行数是否一致、分节是否相当。译诗要和原诗一样能感动读者的心,这是意美;要和原诗一样有悦耳的韵律,这是音美;还要尽可能保持原诗的形式(如长短、对仗等),这是形美。??   2、“三化”论??   许渊冲指出:译诗除了直译之外,应该多用意译的方法,也就是“深化、浅化、等化”的译法。所谓“深化”,应该包括加词、“分译”等在内。加词如“人闲桂花落”中,有人加“看”,有人加“听”,有人加“让”;“分译”如林语堂把辛弃疾《采桑子》(见《译学与易经》)中的“愁滋味”,分开译成“bitter and sour”。所谓“浅化”,应该包括减词、“合译”等法在内。减词如翁显良把“夜静青山空”中的“静”字和“青”字都省略了;“合译”如同句中的“静”和“空”融化为一,译成“融化在一片空寂之中”。所谓“等化”,应该包括换词、“反译”等法在内。换词如把“多情”换为“深情”,至于“反译”,如把《采桑子》中的“恨君不似江楼月”译成“我但愿你能像江上的明月”,把“恨”说成“愿”,把“不似”又说成“像”,译文和原文在形式上相反,在内容上却倒相同,这就是“反译”法。“深化、浅化、等化”,就是“三化”,可以说是翻译的方法。??   3、“三之”论??   如果从译者和读者的关系来说,我想引用孔子的一句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是说,译者要使读者知之,好之,乐之。所谓“知之”,就是知道原文说了什么;所谓“好之”,就是喜欢译文;所谓“乐之”,就是感到乐趣。“知之、好之、乐之”,就是“三之”,可以说是翻译的目的。一般说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