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展子虔与二李绘画美学实践
论展子虔与二李绘画美学实践
摘 要: 展子虔的山水画作品《游春图》,被称为“唐画之祖”,对李思训、李昭道父子的金碧山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明代莫士龙和董其昌,在绘画美学上标列出了南北二宗,而南宗则为展子虔,北宗则为李思训,且将他列为“北宗”之祖,了解三人的绘画,有利于我们对当时绘画哲学的梳理。
关键词: 青绿山水 展子虔 李思训 李昭道 美学实践
一、展子虔与《游春图》
先秦至六朝时期的山水画,其主要为青绿山水,不注重皴法,重整体的震撼气势,这与当时的哲学思想密不可分。考察当时隋唐哲学,佛学的影响占据了重要位置,隋唐时期,天台、华严、禅宗三家并立,且信者众。他们重主体,归真常,明持有,强调体悟中的人的主体作用。然,人与宇宙万物,依然是交融为一体的,人的感知也即对宇宙的参悟,相对于整个茫茫宇宙来讲,人这个小宇宙,终究是小的,不过沧海一粟而已。心虽大,形为小。那么此时的绘画作品,必然在此哲学思想所铺垫的基调之下进行。不过,它带着一种转折性,既具有对六朝至隋朝初期的总结,又带有一种对客观物象表达的尝试,这就体现在它尝试着颠覆此前流行的构图美学法则――“人大于山,水不容泛”,这是对现实的一种承认,是对“真”的默同。展子虔《游春图》,即是这种哲学基调衬托下的美学实践表现。
展子虔(约550―604),历经北周至隋初,山东渤海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阳信县温店镇郭家楼村人。他与董伯仁并称“董展”。《游春图》,绢本,重青绿设色,纵43厘米,横80.5厘米,此画宋徽宗赵佶亲题“展子虔游春图”,为展子虔《四季图》之一,此外还有《踏雪图》、《落叶图》、《童子戏水图》,其余失传。从构图上来看,若我们从左下角的湖水定一个点,沿湖岸至山脚,再沿山脊至右上角,明显可以看出整条线呈一优雅的“S”形,这种介析画面的分割方式,与中国的八卦图的中心分割线相吻合,可以造就一种和谐感,也暗合了道家的思想在内。此画,在哲学思想的指引下,已经作了根本性的变革――人小于山,这更符合现实中人的正常视觉感受。山川虽大,人为主宰,将画中人物如果做定点分析,可以看出人的分布,基本呈倒的三角形,这也无形中造就了一种活泼感,与游春的主体相符合。詹景凤鉴赏说:“其山着重青绿,山脚则用金泥,山上小林木以赭石写干,以沉靛横点叶。大树则多勾勒,松不细写松针,直以苦绿沉点。松身界两笔,直以赭石填染而不能松麟。”这也恰恰说明了,展子虔的此幅画作有重要的转折作用。考察以前的绘画,皆无对点苔技法的运用,而自展子虔始。山水画中的点,为笔墨的聚焦,为情感的凝聚,故而时而激越、时而亢奋、时而轻柔、时而苍涩,表情达意,由点开始,并不让人感到唐突。这为唐代金碧山水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二、二李的绘画美学
李思训、李昭道父子,紧承展子虔之后,将中国青绿山水画继续向前发展。李思训(651―716,或者是648―713)字健,唐代著名山水画家,成纪(现在的甘肃秦安)人,为唐皇室宗亲。唐中宗时期任宗正卿、历官益州长史。唐玄宗开元年,画史上称他为“大李将军”。张丑日:“展子虔,大李将军之师也。”因武则天当政时期,唐氏宗亲多被诛杀,李思训逃入山中避难,滋生了隐世的思想,故其绘画的表现情感上,多有遁世避俗的流露与倾泻。
《江帆楼阁图》,绢本,青绿设色,纵101.9厘米,横54.7厘米,李思训代表作品,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此画幅整体取势取气,采取对角线剖解分割,因而庄重却不失飘逸、厚重而不失严谨。整幅作品呈现一种空灵飘逸,超然物外的佛学气质。妙处在于李思训绘制了两条潜在的气脉,另一条沿左下角的山石而上,借三株苍松将气拔出,凭借峰腰的两株矮松,延续到顶峰的塔松之上,借塔松向右伸展的松枝,传递给两颗倾向于江水的岸松,达到与江心之气相呼应的效果。右下角的人物,起到了点睛之作用,将水之气脉,山之龙脉,加大了力度而倍增人之气。由此也可以分析出,李思训的美学依托,是归真、依真、写真。这种真,是有着超越之境的,画面的无皴法表达,更能增添这一浑厚茫越的气势,遁世避俗之意溢于画表。李思训因其与皇室特殊的关系,他的作品也必然表达的是上层阶层的审美趣味和生活理想。而这种审美趣味和生活理想,本身是复杂的,是建立于一种摆脱之上的意境。“时靓神仙之事,合然岩岭之幽”(滕固《唐宋绘画史》)正是他这种矛盾的心态与出世之情在画卷上的合理之所在。
总体来看李思训的绘画,其青绿山水画风与展子虔《游春图》相比,多了更多的谨严,设色厚重,呈现金碧辉煌的典雅富贵之象,而以渲染烘托山石树木之质感,且又不失对细节的描绘,则超越了展子虔的技法。笔法多变,中锋双勾,他重法度、重意境,重笔力、重色彩,几近青绿山水画之巅峰。这种意识,对水墨山水画的出现,都起到了无与伦比的启示作用,为五代水墨山水画的发展与成熟,积淀了深沉的审美基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