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解析苏辛词风不同原因
解析苏辛词风不同原因
摘 要:苏轼和辛弃疾是中国词史上豪放派两位最杰出的代表,他们的豪放词又都产生于人生与社会、理想与现实尖锐的冲突的人生背景之下。然而,苏轼豪放的背后表现出的是乐观、旷达、逍遥、自适,辛弃疾则显得浑雄、沉郁、粗犷、悲壮。表面上很近似的文学风格却流露出迥然相异的精神气质,本文认为这是由以下两个原因所造成的。
关键词:词风;差异;根源
苏轼和辛弃疾所处的时代不同,具体的环境导致了二者具体风格上的差异。
苏轼生活在北宋,既是一位文学家,又是一位政治家。在北宋文坛上,他成就斐然,领袖地位当仁不让,然而在政坛上,苏轼却并不得意。“据统计,苏轼一生曾担任过30个官职,遭贬谪17次,频频往返于庙堂和江湖之间,他还坐过130天监牢。遭小人陷害被贬黄州期间,他失去薪俸,成了个地地道道农民”,这期间,苏轼尝尽了人情淡漠、世态炎凉的滋味。当时许多亲朋好友都同他断绝了关系,他过着与世人隔离的生活,孤独异常,“我谪黄岗四五年,孤舟出没风浪里。故人不复通问讯,疾病饥寒宜死矣。”这种不幸遭遇在他的《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里得到了更真实生动的反映:“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然而悲惨的境遇并未让这位坚强的文人悲观失落,相反他却耕作田间,自得其乐,积极地从痛苦之中解放出来,有意识地跨越现实的黑暗而去追求理想的光明,苏轼的名作《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写于熙宁九年,作者当时因政治上受到排挤,正外放密州,心情极度苦闷。可是在这首词里,我们却看不到消沉的情绪。作者泛观浩瀚的天宇,寄意高远的月宫,幻想出一个清凉澄澈、玉洁冰清的美妙世界,“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是一种多么奇异的想象、多么高洁的向往!它意在冲破现实的黑暗,超越现实的痛苦,表现出人类对于理想境界的永恒的追求。词的下阙通过对人生痛苦的冷静的、哲理的思考,得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结论,以理遣情,进一步表现了作者乐观洒脱的胸怀。
辛弃疾生活在南宋,正值山河破碎,国家民族遭受巨大屈辱的时期,出生时他的老家山东已为金人所占领,亡国奴的生活经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祖父辛赞自幼爱国思想的教导,使辛弃疾很早就树立了收复国土,报仇雪耻的理想。“二十二岁时,他组织两千多人,参加耿京领导的抗金农民起义军队伍,并任军中掌书记。二十三岁南渡,一意以恢复中原为己任。由于他始终反对宋王朝割地求荣的不抵抗政策,因而在政治上经常处于被打击和受排挤的地位,被迫闲居上饶铅山达二十年之久。在另外的二十余年中,他虽然出任过一些大小官职,但能够畅行其志的时候也很少,而遭到打击的时候却很多”。可以说,他的一生基本上是在无所际遇、无所作为的环境中度过的。他的经历又一次地记载了一个优秀人物在那个可悲的时代里走完他被迫无为的道路的完整过程。这不只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于是辛弃疾把满腔悲抑与忠肝义胆寄之于词,以抗金雪耻,救国救民为主题,创作出了许多“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的“稼轩词”,从而把苏轼的豪放风格发扬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但其词作中所流露出来的内在的精神气质却与苏轼有着天壤之别,悲愤沉郁贯穿了他大部分的作品。
从上面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造成苏轼和辛弃疾词作中产生两种不同的精神气质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所生活的环境和经历不同。“苏轼生活在北宋相对太平的时代,作为一个封建知识分子,他与现实的矛盾不可能、也不允许过于激烈。他‘学际天人’的知识修养,促使他成为一个超然旷达的、理想型的诗人”。所以,我们看到平常状态下的苏轼会尽情的享受人生,在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寻觅人生的乐趣。如《浣溪沙》中“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村绿暗晚藏乌”,“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篙艾气如薰”,“麻叶层层简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在田野上在村落中,苏轼尽情地享受着阳光、鸟鸣、新鲜的空气和庄稼特有的芳香。
苏轼不仅在平常状态下有如此乐观的心态,便是在人生失意的时候,他也能坚持操守,随遇而安,面对险风恶浪,始终处之泰然。“祸福不足以摇之”,能做到这一点的关键在于苏轼能够变换角度地看待人生,这也体现了他作为一个文人的睿智。
而辛弃疾则与苏轼不一样,他生活在外族人侵、国家危亡的时代,他与现实的矛盾,本质上说是爱国与卖国之间的矛盾,因此是不可调和的。所以他的词“率多抚时感事之作”,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辛弃疾与文人身份的苏轼不同,他更大程度上是一名武将。武将最大的理想就是征战沙场,建功立业,最大的特点就是刚烈耿直,尤其在外敌入侵,国家危难的时候,这种理想和特点就表现的更为强烈和明显,甚至说是达到了顶点。一旦这种理想不能实现,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失落感,变得极度忧郁和
悲愤。
外部时代和环境对苏轼和辛弃疾词风内在差异的影响,这只是较浅层面上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