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视野下儿童亲社会行为培养实践.docVIP

认知视野下儿童亲社会行为培养实践.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认知视野下儿童亲社会行为培养实践

认知视野下儿童亲社会行为培养实践   摘要本文通过认知视野,对孩子的亲社会行为培养的影响因素、重要意义、具体措施等方面进行简要的阐述,特别是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对孩子亲社会行为的培养给出笔者的建议。   关键词儿童亲社会行为培养实践认知视野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Training Practice of Children s Prosocial Behavior Under Cognitive Perspective   ZENG Zhongsheng   (Mathematics and Computer Science School,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Nanning, Guangxi 530003)   AbstractThis article through cognitive perspective, briefly expounded the prosocial behaviors of childrens cultivation influencing factors, significance and concrete measures, especially from three aspects of family, school and society to raise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prosocial behaviors of children s cultivation.   Key wordschildren; prosocial behaviors training practice; cognitive perspective      亲社会行为字面理解就是与社会“亲近”,很多社会研究学者称之为利他行为,具体表现为在社交中个人所做的事情不是仅从个人利益出发,更多的是对他人或者社会有利,对自己没有明显利益。特殊情况之下牺牲自己利益,对他人无私的帮助和关心,对社会的默默奉献。   儿童的思维方式容易收到外界的影响,是塑造孩子性格的最佳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认知能力、判断力不断的提高,接触面不断的扩大,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开始向自我认知的观念转变。特别是在5~6岁阶段,儿童的自律意识开始萌发,产生的亲社会行为开始增加。不少科学家做过相关实验,在孩提时代亲社会能力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塑造,此时期的培养将影响他们今后的价值观走向。因此,对孩子的亲社会行为培养应该从小抓起,积极的给予引导和加强,树立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积极的心态,产生亲社会行为。   1 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   1.1 性格   在成人的世界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人乐于帮助别人,而另外一些人在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选择袖手旁观,甚至是完全从个人角度出发,不利于自己的事情坚决不做。外国学者米德拉热基在一系列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亲社会行为与社会责任感成正相关,孩子被塑造有强烈的社会动机、相信自己对事情有影响力,对情景有需求,同情理解他人等,即性格开朗,那么他们在事情的选择上更多的表现为利他行为,相反,如果孩提时代就表现出焦虑、神经过敏等负面情绪,那么他们的亲社会行为就相对较弱。   1.2 情绪   孩子在心情好的时候往往更乐于帮助别人,还有一些事情是因为能够帮助别人使得他们的心情好起来,从而消除负面情绪,他们也会给与别人帮助。与成人相比孩子在做错事情的时候往往会表现的比较内疚,这些时候他们也会尽量的表现出亲社会行为,从而弥补自己做错事情带来的愧疚感。小孩子之间的感情纯洁得多,当他们看到别的孩子哭泣或者不开心是会想尽一切办法使得别人开心起来,最明显的表现形式就是孩子会把自己心爱的玩具拿出来和小朋友一起分享,这就反映了同情和关心能够很好的发挥孩子的利他行为。   1.3 认知水平的发展   道德素养和亲社会行为之间有密切的联系,这一观念在发展心理学中被广泛认可。国外学家摩尔的观点是儿童的社会倾向与道德判断标准之间有一定的联系。通过一系列纵向研究,他发现在思维上表现出相对比较成熟的道德判断能力的孩子比那些处于低水平的孩子更加乐于助人,更加慷慨,从这一研究结果表明孩子的社会认知行为与道德判断能力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孩子对社会行为的意识和情景的判断,如果孩子的行为给别人带来困惑,或者说小孩子之间的争执使得另外一个小孩子哭了,那么他们会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做出回应的攻击性将会收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只要这样的意识逐渐稳定下来,通过外部环境的诱导,使得他们形成帮助别人能够给自己带来快乐的理念,那么在今后当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就会选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