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传统耻感文化当代道德教育价值.docVIP

论中国传统耻感文化当代道德教育价值.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中国传统耻感文化当代道德教育价值

论中国传统耻感文化当代道德教育价值   摘要:耻感文化是中国传统伦理文化模式的典型特征,也是我国传统道德规范性基础和要求。中国传统耻感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它既是人性的根本标志,也是道德教育、品德养成和建成道德社会的保证。在当前提倡树立“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背景下,耻感文化具有极强的当代道德教育价值,它有助于化解当代道德教育困境;有助于化“他律”为“自律”;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应该恢复耻感作为道德体系和伦理精神的历史地位,倡导人们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实施有效的耻感教育,抓好知耻环境建设,以巩固当代道德教育的文化学基础,提高道德教育实效。   关键词:耻感文化;道德教育;价值;文化资源;社会主义荣辱观   中图分类号:G122;K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42(2008)06-0125-04      耻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伦理道德的一个重要范畴。中外历史上许多伟大文明都通过强烈的耻感意识来维系其基本的文化价值,其中尤以中华文明为典型,中国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耻感文化。在我国悠久的文明发展史上,历代思想家、统治者都非常重视明耻导民。在夏商周时期即已经用耻感来制约人的行为,降及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在整理古代文化的过程中,对耻感文化的阐释和弘扬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孔子在其对古代典籍的删订、梳理中,将耻感文化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而纳入到儒家学说的体系中,历经后世国人的践履,成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之一。   20世纪80年代,中国历史进人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面对社会上出现荣辱不分、耻感淡化的趋向,许多专家学者开始探究当代中国人耻感淡化的现实原因及解决途径,并对中国传统耻感文化的内涵,形成的条件,耻感文化与罪感文化的差异做了研究。如刘锡均的《论耻》,胡凡的《论中国传统耻感文化的形成》,庄严的《罪感文化与耻感文化的差异》,张彩凤、翟德平的《当代中国人耻感淡化的原因及疗治对策》,均属于此类文章。2006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此理论一经提出就成了学界的研究热点。纵观近期的相关研究,专家学者在继续研究、探讨中国传统荣辱观的内容和时代价值的同时,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对耻感与道德体系的关系和“八荣八耻”荣辱观的思想价值以及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耻感意识等做了系统阐述。如牟世晶的《儒家传统中的耻论资源对知耻教育的意义》,马永庆的《儒家传统荣辱观的时代价值切换》,樊浩的《耻感与道德体系》,唐海燕的《知耻:大学德育底线伦理探析》等。综上所述,现有的研究成果虽然从多方面、多视角探讨了中国传统耻感文化,而从道德教育价值角度解读“耻感文化”的研究却鲜有提及,本文试图在这方面做一些探讨。      一、中国传统耻感文化的内涵      “耻”在词源学意义上是指羞愧、屈辱的一种情感状态,“耻”古作“驰”,一耳一心组成“?u”,从该字的构成来看,人的羞愧之情感体验来自于他人的评价。“真正的耻感文化依靠外部的强制力来做善行……羞耻是对别人的反应”。可见耻感文化是一种通过“借助于外部强制力来行善”的文化,它不同于西方那种通过内在强制力行善的罪感文化。我国的耻感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耻感是人性的根本标志,是人与禽兽的重要区别。孔子曾提出:“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告诫人们对自己的行为要时刻保持一颗羞辱心。孟子从人与动物的区别为人性立论,认为是否知耻,有无羞恶之心,是区分人与禽的一个标志,“无羞恶之心,非人也”。因此,耻感之于人的意义至关重要,“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宋朝的朱熹、陆九渊等思想家也强调耻感之于人之为人的意义。朱熹曾说:“耻者,吾所固有羞恶之心也。存之则进于圣贤,失之则入于禽兽,故所系为甚大。”陆九渊也是这一思想的发挥者,他曾认为:“夫人之患莫大乎无耻,人而无耻,果何以为人哉?”      2.耻感是道德教化的前提。在中国传统道德中,耻意识亦是道德基础。孟子说:“侧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这“四心”即人性中的四善端,是仁、义、礼、智四种德性的萌芽,共同构成了人类善良合宜的道德行为的基础。并且,孟子将“羞恶之心”当作“义之端也”,即“义”的人性根源和德性本体。没有耻感,一切无从谈起。宋朝学者周敦颐认为:“必有耻,则可教。”康有为也提出:“人之有所不为,皆赖有耻心,如无耻心,则无事不可为矣。”他们都深刻揭示了耻感是道德教育的前提,人有了羞耻感,才能明是非,辨善恶,才能憎恨丑恶,向慕美好。      3.耻感是品德养成的保证。朱熹说:“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清代石成金也说:“耻之一字,乃人生第一要事。如知耻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