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庄子寓言中齐物与别类逻辑.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论庄子寓言中齐物与别类逻辑

试论庄子寓言中齐物与别类逻辑   摘要:从逻辑的角度来说,《庄子》寓言并不纯粹就是一派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为了让人们所了解和接受,庄子言道不免仍要遵循着逻辑推理法则。结合中国传统以及现代逻辑理论尝试着对《庄子》寓言中的“齐物”与“别类”的逻辑进行,不难看出其中的高明以及不合理的成分。   关键词:《庄子》;寓言;逻辑;齐物   先秦诸子中最讲究逻辑的莫过于墨家以及名辩学家。墨子、惠施、公孙龙在辩论时经常用到形式逻辑的语言,而庄子于此是很不屑的:“惠子多方,其书五车,其道尧驳,其言也不中。”于是,庄子试图通过“三言”:寓言、重言、卮言来彰显他的道义。其中寓言就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庄子说“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因为人与人常常有争胜的心理,所以当某人有一种见解,无论怎样真切,总是很难得到别人的认可,因此,庄子选用了寓言故事作为其言道的方式。   事实上,庄子还是运用很多名辩学家的论辩方法,在论辩过程中使用的逻辑形式也有很多相似之处。根据传统逻辑以及现代逻辑学的相关理论,“齐物论”固然体现了庄子的坦荡胸襟与浪漫情怀,却也不乏勉强言说之意。   《庄子》寓言中的齐物与别类   在庄子看来,人们日常说出来物类之间的区别,如大和小,有和无,寿和夭,美与丑,辩和不辩都是没有意义的,这就是庄子所谓的“齐物”。《文心雕龙?论说》中说:“庄周齐物,以论为名”,即万物的形色性质虽至不同,但在庄子来看,却是齐一的,在传统逻辑学中,有一个相对的术语叫做“异中求同”。综观《庄子》全文,我们发现庄子并没有由于“万物齐一”而放弃对世间万物的分辨。庄子对物类的划分是灵活的,很多时候都是根据主观需要决定的,站在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我们把庄子的这种方法称为“别类”,即“同中辨异”。   异中求同   事物之间到底是“同类”还是“异类”,不单要看其名,还要察其实。在《庄子》寓言中有很多“名”不同,但却有着某些属性相同或类似的人和事物。“异??求同”,就是强调从具有特殊性(差异性)的个别事物中认识事物间的某一共同特点,用庄子的话就是“齐物论”,这些相关的寓言故事分别运用的逻辑方法有:演绎推理中三段论形式、联言推理的形式,还有归纳推理,它们都体现在《庄子》很多相关的寓言故事中:   (1)?l箧探囊发匮之盗为守备……然而巨盗至,则负匮揭箧担囊而趋,唯恐缄滕扃?~之不固也……然而田成子一旦杀齐君,而盗其国,所盗者岂独其国邪?并与其圣知之法而盗之。故田成子有乎盗贼之名,而身处尧舜之安。(《庄子??l箧》)   在人们的普遍观念中,大盗偷走财货无疑是盗的举动,然而,却很少会有人想到身为一国之君的田成子,其实也是一个盗贼,而且不是一般的大盗。盗贼盗的是财货,田成子盗的却是齐国,连治国之法都盗取了。从本质上来看,盗齐国和盗财物,它们的行为都是盗。这则寓言故事的推理过程为:   盗齐国是盗;   田成子盗齐国;   所以,田成子是盗。   这相当于一个演绎推理中的三段论形式:   M是P   S是M   S是P   在“田成子盗齐”的寓言中,由于肯定了“盗齐国是盗”,以至于使到推论本身具有必然性。大盗和国君,从“名”的角度来看,他们之间身份一尊一卑,但是他们使用的手段的手段却一样都是“盗”,从“实”的角度来看并没有什么区别,这就是异中求同。   (2)狙公赋茅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矣。(《庄子?齐物论》)   养猴人在给猴子喂橡子,早上三升晚上四升,猴子们就很生气,如果早上喂四升,晚上喂三升,猴子们就高兴起来。橡子的数目并没有增多或减少,究其总量都是七,猴子的喜怒却大为不同,这样的目光不是很短浅么?这则寓言故事的推理过程是这样的:   朝三暮四的总数是七;   朝四暮三的总数是七;   所以,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总数都是七。   以上两则寓言的推理形式均为:   (p,q)――p∨q   通过“异中求同”不难发现很多事物“名别”而“实齐”,这些实质性相同的事物,庄子将他们归为一类,这打破了人们习惯的思维方式,要求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事物之间的关系。辩证的方法在《庄子?齐物论》中使用得最多,从“齐物”的角度出发,事物之间的关系往往是相对的,但是若把这种相对关系扩大化,脱离了具体事实和环境,就会走向相对主义。   (3)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i??怪,道通为一……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大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庄子?齐物论》)   草茎与屋柱的长短,病癞的人和西施的美丑,秋毫与大山的大小,殇子与彭祖的寿夭,这些表面上相差极大的东西,从道的观点上来看,没有什么分别。庄子说:“物无非彼,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