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杜预农业贡献.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论杜预农业贡献

试论杜预农业贡献   谈及杜预,人们首先会想起其《春秋左氏传集解》,第一印象为“杜预是一位经学家”。显然,长期以来杜预多是作为一位经学家的面目为世人所瞩目的。与此一致的是,学界对其研究多是关注其在经学方面的成就,而对其在其它方面的贡献则未加以充分重视。实际上,杜预在经学、军事、经济、政治、农业、工程等多方面都做出了较为突出的贡献。今不揣浅陋,试就杜预在农业上的贡献作一梳理,以利于世人对杜预有一更全面的认识。      一、杜预其人      杜预(222―284年),字符凯,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出生于世家大族。祖父杜畿在曹操当政时,担任过护羌校尉、河东太守、司隶校尉、尚书仆射等职,为曹操平定河东郡立了大功,可以说是曹操手下的一名干将,死后被列为魏朝死于王事的“忠臣”。父亲杜恕,仕魏,官至御史中丞、幽州刺史,并以建武将军领护乌丸校尉的职务。后因弹劾司马懿之弟司马通的横行不法,遭到司马懿集团的迫害,被削职流放,死于贬所(1)。杜预虽长于官宦世家,但从小勤奋学习,博览群书,通晓经济、政治、历法、律令、农业、工程等多门学问。正是因为其知识渊博,所以同时代的人给他起个“杜武库”的绰号,称赞他博学多通,就象武器库一样,无所不有。在仕途上,杜预年轻时受到父亲的牵连,长久不能得到升迁。到司马昭统治时期,他才开始在仕途上有所发展。魏正元二年(255),任尚书郎,四年后转参相府军事。景元四年(262),任镇西长史,随镇西将军钟会攻蜀汉。西晋泰始初,为河南尹。泰始六年(270),鲜卑首领秃发树机能部进袭陇右,杜预任安西军司,转为秦州刺史,领东羌校尉、轻车将军。七年,匈奴右贤王刘猛于并州(治今太原西南)西及河东、平阳(治今山西夏县西北、临汾西南)等郡举兵反叛。杜预应诏商议对策,提出安宁边境及利国救边之策50余条,均被采纳。数年后复拜度支尚书。西晋咸宁四年(278)继羊祜任都督荆州诸军事、镇南大将军,筹划灭吴。在灭吴之战中,杜预发挥了自己的军事才干,取得了灭吴战争的胜利。晋灭吴的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非常重要的战争,它结束了汉末、三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状态,使中国重新得到统一。由于杜预在这次战争中功绩卓著,被封为当阳县侯。   杜预酷爱研读《左传》,著有《春秋左氏传集解》、《春秋释例》、《春秋长历》、《春秋左氏传音》等。其《春秋左氏传集解》三十卷,为历代《左传》注本流传至今最早的一种,收入了《十三经注疏》,对后世《左传》研究颇有影响,至今仍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二、杜预的农业贡献      杜预对农业的关注,从其担任度支尚书时就已显现出来。在任上,杜预向晋武帝提出建立藉田、兴建常平仓、调整谷价、制定课调(2)等建议,虽然这些农业生产的主张没能完全超脱前代重农思想的臼巢,但有不少创新,也确实解决了当时社会存在的一些问题,为西晋统一全国以及早期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归纳起来,杜预在农业方面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田水利方面   1.“决陂宣泻”――首次综合考虑农田水利工程的蓄水与排涝问题。   晋武帝时期,水旱灾害频发。史载:咸宁三年(277年),“兖、豫、徐、青、荆、益、梁七州大水,伤秋稼。”(3)咸宁四年(278年)秋,“大霖雨,蝗虫起。”(4)兖、豫诸州郡连遭暴雨,农业歉收,民无居所。于是,晋武帝下诏求计。就在这时,杜预上了《陈农要疏》,对当时水灾频发的原因做出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经过对当时灾情的仔细调查,杜预认为陂土曷的众多和年久失修是造成洪涝灾害、农业歉收的根本原因。   自春秋战国以来,在东南地区兴建水利工程就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到魏晋时期,达到鼎盛。据《水经注》记载,当时在淮泗流域诸水系上建有陂塘工程二三十个,可见,当时两淮地区农田水利建设之盛。三国时,魏国在此地大兴屯田,兴建陂塘工程。这些为一时的屯田而兴建的水利工程,一般情况下,质量低劣,容易溃决。到西晋时,统治者仍旧在淮泗地区“广田积谷,为兼并之计”(5),结果使淮河流域陂塘建设达到了泛滥的地步。   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超过一定的限度,好事也能变成坏事,农田水利建设也不例外。两淮地区属于平原地带,地势平坦,河道本来排水不畅,众多陂塘的建立,打乱了原有的排泄体系,使汛期洪峰难以顺利入海,造成涝灾严重,大片盐碱沼泽地出现。正如杜预所指出的,众多的陂塘,所积之水多为“无用之水”,“况于今者,水潦瓮溢,大为灾害”(6)。同时,由于陂塘的建造占去了大量可耕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人口在不断增加,人地矛盾会逐渐突显出来。据宋侯相应遵统计,在他管辖范围内(今安徽太和旧县西北),陂塘占地面积为一万三千顷,人口为2600人,即使如此少量的人口,仍然是耕地不足。而在汉代时,此地区虽人口众多,但水涝却很少发生(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