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档案与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关联性.docVIP

试论档案与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关联性.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论档案与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关联性

试论档案与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关联性   档案“埋藏着一个国家的灵魂和宗旨”。从直观与否的角度出发,可以把档案分为显性的官方档案和隐性的民间档案,前者具有整一性、稳定性和必然性,而后者具有散杂性、不稳定性和偶然性。我们通常所说的档案是指前者。孔子编订“六经”,其用意在于“存史”“资治”。郭沫若给档案馆题诗:“前事不忘后事师,自来坟典萃先知。犹龙柱下窥藏史,呼凤舆前听诵诗。国步何由探轨迹,民情从以识端倪。上林春讯人间满,剪出红梅花万枝。”也就是说,档案与档案馆都具有储存社会记忆、“鉴往以开来”的强大功能。正是因为如此,毛泽东就曾嘱咐道:“性命可以牺牲,档案文件不能丢掉。”   一、中国当代档案与文学研究的关系概述   档案与文学时有交集。当然,如果我们所从事的不是文学的“外部研究”,而是文学的“内部研究”的话,档案与文学之间的关联就微乎其微,如,当我们用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等对所谓的自足文本的内部进行“文本细读”时,档案对文学研究的影响几近于零。但是,由于我们从事的文学“外部研究”比较多,所以常常能够看到档案与文学之间的关系。有时,档案甚至会直接启发文学创作的灵感。例如,《悲惨世界》里冉阿让的创作灵感,来自警方档案里所记载的一桩刑事案例。同时,文学也为档案积累提供了重要“原料”。换言之,我们既不可小视档案与文学的关系,也不能过分夸大。   本文专门研讨中国当代档案与当代文学研究之间的关系。之所以选择“中国当代”这一时段,是因为它处于中国文学史上由“文学一体化”到“文学多元化”的急剧变化时期,此间的风起云涌,最能体现档案与文学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对文学研究而言,档案资料浩如烟海。作为客体,档案本身存在着是否完整、是否真实之类的问题。因此,档案工作者要不断对档案进行收集和编研。1956年,周恩来在《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里指出,具有“首要意义”之一的“档案资料”,对于发展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他勉励档案工作者要学司马迁,要做司马迁。   历代“考据派”和“索引派”均看重收罗、辨析和评述文献档案资料。鲁迅历经数年,对中国古代小说史料进行辑佚、钩沉、考辩和评判,最终写出了具有奠基意义的《中国小说史略》。当代学人继承和发扬前人严谨治学的传统,认真辑佚史料,酷好博搜精考,苦中找乐,乐而不倦,“如陈子善发现史料的‘愉悦’,解志熙‘不期而遇’的惊喜,王凤看微缩胶卷摇阅器摇得‘手酸目倦’之后终于‘逮着’史料的心满意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河南大?W文学院刘涛教授长期“泡”在故纸堆里,乐而忘返,多有建树,比如,在《胡风全集》出版后,他在一些报刊上找出了胡风佚诗和佚文20多首(篇);又如,他在《冯雪峰文集》出版后,发现了冯雪峰佚诗和佚文9首(篇)。这些佚诗和佚文对于我们深入了解胡风和冯雪峰本人,乃至对整个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都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简言之,如果我们把这些佚文佚诗置于中国当代文学史的背景下,置于作家和诗人创作的整体框架中,就会从中解读出某些被有意或无意遮蔽的文学现象和文学史问题,比如,通过它们的散佚与时代、政治、出版等外在因素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联,也许能够局部弥补、修正或拓展中国当代文学史版图。   二、档案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然而,并不见得每一件档案都对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有用。下面,我们简略说一下,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档案的政治”使得档案出现的两种无效状况:   “由于教育的不普及,文学对广大社会的深入程度浅之又浅,更由于传统社会的政治特质,档案记载的往往只是上层精英社会的视野范围,与历史万象的无限性相比,只能是挂一漏万。非但丰富的社会图像不能存活于档案世界,即使是人人侧目的上层政治舞台,余留下来的,也何尝不是残缺不全的‘故纸堆’呢?”其实,歪曲档案,有时是有意歪曲,有时是无意歪曲。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017年6月9日《文艺报》发表《澄清有关话剧〈茶馆〉是如何诞生的讹传》。作者首先指出长期以来对老舍《茶馆》诞生的几种讹传,比如,说它是1956年8月写完的,它的初稿叫《一家代表》或《人民代表》;然后,作者澄清道:《茶馆》的前本叫《秦氏三兄弟》,四幕六场,完成于1957年春天。有误解,有歪曲,就有辩驳、有争鸣。2001年4月,冯骥才给《文学争鸣档案: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争鸣实录(1949―1999)》题词:“文学的争鸣史,实际上是社会思想史和艺术史最夺目或最刺耳的折射。尤其在当代中国文学的争鸣中,还有不少强加的因素,这也是它最无奈和沉重的一部分内容。因而说,文学的争鸣史是最深刻的文学史。”正本清源,是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亟须处置的重要工作。在此过程中,我们应该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用理性的、科学的、档案的、文学的态度处置,切勿矫枉过正,以一种貌似新的“合法性”去暴力谴责、全盘否定旧的“合法性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