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漫话清高中几个难句.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析漫话清高中几个难句

试析漫话清高中几个难句   《漫话清高》是金开诚教授的一篇学术文化随笔。金教授对历史掌故信手拈来,显示出深厚的文化底蕴。此文深入浅出,往往看似浅显的句子实则蕴含深刻的文化因素,颇费琢磨。现试就教学中学生疑问较多的几个句子作一点粗浅的分析。   “清高是个褒义词,但也不算很高的评价,然而古人评定清高却又是相当严格的;说严格却又没有明确的标准,因而相当模糊。”   这是文中的难句,也是解读全文的关键句。理解此句,需弄清以下几个问题:      1.文中清高的标准是什么?   文章第三段中说清高与富贵无缘,并举诸葛亮等人为例据,“汲黯、苏武、魏征、颜真清、史可法等,都以高风亮节著称于史,但也因做官而不被评为清高”。似乎由此可推论“做官”与否可作为评判清高的标准,但“做官”是吗?请看后文所举李白及孟浩然例,“例如李白,只做过短短一段宫廷诗人”却未被评为公认的清高样板,“原因可能是他有时用世之心过于急切,又极为自负,比较缺乏恬退风度”。而孟浩然就根本没做官,仅写了几句干谒诗便遭到后人耻笑,认为其“求援用世之心极为明显”,也没能成为清高的样板。可见做官或者求官只是一种外在的表象,而起决定因素的应是文中两次出现的“用世之心”,即对社会主流的价值取向的认同及身体力行的程度。在一个官本位的社会传统里,读书人奉行的是儒家的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学得文武艺,货于帝王家”,追求的是治国平天下的大事业,获得的理想效果是“立功、立德、立言”,其中首要的是“立功”,即为江山社稷立下汗马功劳,赢得身前生后名;即便是只做一个小草民,也要积极参与社会,因为“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这就是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而衡量清高与否,就是看你与这个主流的取向偏离得有多远,偏离得越远,偏离得越主动、越坚决彻底就越清高。   我们可用这个标准再来衡量文中的例子,比如诸葛亮,当他高卧隆中之时,可以称作清高,因为他处于隐居出世的状态,偏离了主流的价值取向;而当他成为蜀汉丞相了,再不是社会的旁观者,积极参与建功立业的时候,他就回归到了世??的航道。也许此时诸葛亮依然“清高”,但这时清高可能仅仅只是洁身自好、淡泊名利的代名词,冰山一角而已。大凡古代士人,都有一些清高之气,比如高喊“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屈原,夹在新旧党派之间、不知委曲求全、独因满肚皮不合时宜的牢骚而远贬蛮荒之地的苏轼,还有文中所举的汲黯等人,未尝不清高,但他们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掩盖了这种清高。要说偏离主流价值取向最彻底的还是遗世寂居的隐士,所以文中所举清高事例多是隐士,本文倒更像是一篇专写隐士文化的随笔。      2.人们对清高的评判为什么相当模糊?   了解了文中清高的评判标准,就能够轻而易举的解决为什么古人评定清高相当模糊的问题。因为“用世之心”是一个很主观的概念,一者很难用科学的方法来定性定量的分析衡量,做官一年与做官多年,求官一次与求官多次,写一首入世的诗与写多首究竟有多大的质的区别,谁也说不清楚,也许只是五十步与一百步的区别;二者在一个群体当中,缺少了明确的度量衡,人们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感性出发,评判越发模糊。就拿陶渊明与孟浩然的例子来说,孟浩然一辈子不曾出仕只在张九龄手下做了很短时间的幕僚,这应当于其清德无损;且还因喝酒而失约,错过了做官的机会也不恼,却仅仅因几句干谒诗和落第后的几句牢骚就不能成为清高的样板。而陶渊明年少即有“大济苍生之志”,一生中有将近十三年的时间与官场脱不了纠葛,近四十岁了还曾有言“脂我名车,策我名马,千里虽遥,孰敢不至”(《荣木》第四章),这与孟浩然的干谒诗相较,哪一个用世之心更强烈好像很难判断。也许只不过是因为孟诗写得太直露,赤裸裸的,丢了读书人的架子,让后人笑话了。再说,在中国传统社会里,有哪个读书人没有点“学而优则仕”的想法呢?委身于经济之道,留意于孔孟之间是必然的选择,要比较谁的用世之心更少很困难。所以公认陶渊明为样板而放弃孟浩然,并不是一种理性的科学的评判,而只是一种感性的喜好而已,这种喜好本身就是模糊的。      3.为什么人们会褒扬清高之人?而清高又不算是很高的评价?   要回答这个问题,得先看看历史上的清高之人主动疏离社会主流、选择清高的理由。这些理由不外乎这样几条:一、生性淡泊,性本爱丘山;二、往往求官而不可得,身处下僚;三、官场不得志,受排挤倾轧,怀才不遇;四、生逢乱世,手无权柄,身如飘萍;五、看惯宦海沉浮与兴亡,心生忌惮或厌倦。这其中除了第一条与社会因素没有关联,其他的几条都可算作客观原因。如被评为“纯正的清高”的陶渊明,生于门阀制度极严的魏晋时期,祖辈没给他留下太多的恩荫,又遭遇乱世,一介书生,进不足谋国,退不足保家,挣扎了十多年,最终在对现实的绝望中挂靴而去。也就是说,古代的读书人绝大多数选择清高都有着迫不得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