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论宗教美术仪式性质
试论宗教美术仪式性质
作为宗教行为,宗教美术具有仪式的性质。仪式的性质使宗教美术表现出程式化的发展方向,并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从中国宗教美术的发展轮廓看,这一过程分三个阶段:神秘化阶段,世俗化阶段,以及最终的程式化阶段。三个阶段的划分,可以得到审美价值的深入理解。
[关键词]仪式;宗教行为;神秘化;世俗化;程式化
[中图分类号]J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07)07-0222-05
汪小洋(1958―),男,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博士后,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文化艺术系教授,研究方向为宗教美术。(江苏南京 210036)
本文系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从汉画像石看汉代宗教发展形态”(项目编号:2005BWY0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在宗教艺术的研究领域,仪式是一个频繁使用的概念,它不仅能够很好地揭示宗教艺术的本体特征,而且也是深入描写宗教艺术创作过程的良好路径。但是,在运用这样一个概念时,宗教艺术中的舞蹈、音乐都被列为了对象,有着非常好的研究成果,惟美术却难见相关的研究。宗教美术是宗教艺术的大宗,目前的研究状态可能与研究者对宗教美术所具有的仪式性质有不同的理解有关,本文拟在这个方面做一些初步探讨。
一、宗教美术作品与仪式的表层联系
宗教美术作品与仪式的联系,在以往的相关研究中实际上已经被频繁地接触到了。在许多重大的宗教活动中,不论是概括性的理论认识还是具体的细节认识,都是很难将美术作品与活动中的仪式内容分而论之的。世界三大宗教中时间最早的佛教因为造像艺术等在传播中所发挥的作用而有“像教”之称,由此可推论出宗教美术作品与宗教仪式的紧密联系;同时,这种联系也起着促进宗教美术发展的作用。梳理这样的联系,并不是一件复杂的事。
首先,宗教仪式活动的促进。从宗教美术的起源看,仪式直接促进了宗教美术作品的产生。1982年在甘肃秦安大地湾属于仰韶文化晚期的居址地面上发现原始人的绘画,考古学家称之为“地画”,也被认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独立性绘画。画面上部比较清晰的两个人像姿态相近,交叉两脚,作挥舞状,许多数学者以此认为是原始人巫术仪式的反映。佛教最早的佛像在信徒的传说中是“旃檀佛像”,据《增一阿含经》记载,当时是因为佛陀到天宫去说法而迟迟未归,信徒们造像以行思念之活动,包含着仪式的内容。从宗教美术的发展过程看,仪式更是在宗教美术的发展中起了促进作用。我国宗教壁画的主要载体和保留数量最多、最完整的处所是遍部各地的石窟,石窟中的壁画供信徒们礼拜或修行,有这样的仪式功能,所以也称“石窟寺”。行像也是在佛教仪式中产生的美术作品,传入中原后因为材料的沉重而影响了在仪式活动中的运用,东晋雕塑家戴逵将传统髹漆工艺中的脱胎技术运用于佛教造像上,创造出了“夹?像”,以特殊的工艺大大降低了行像的重量,使夹?像在更加广泛的仪式中得到了运用,同时也推动了佛像雕塑的发展。
其次,宗教仪式功能的指导。在创作的过程中,宗教美术作品一般都得到了仪式功能的明确指导,我国古代画论中已经注意到了这样的作用,所谓“画中无禅,惟画通禅,将谓将谓,不然不然”(清普荷《没色山水图》卷),说的就是关于仪式功能的指导。北宋黄伯思《东观余论》从艺术效果上认识到这样的作用:“吴道玄作此画(指《地狱变相图》――引者注),视今寺刹所图殊不同,了无刀林沸镬,牛头阿旁之像,而变状阴惨,使观者腋汗毛耸,不寒而栗,因之迁善远罪者众矣。孰谓丹青为末技哉!”明代李日华《紫桃轩杂辍》则从艺术构思上来评价:“古人绘事,如佛说法,纵口极谈,所拈往劫因果,奇诡出没,超然意表,而总不越实际理地,所以人悚听,无非议者。绘事不必求奇,不必循格,要在胸中实有吐出便是矣。”
再次,仪式过程的影响。一件宗教美术作品的完成,往往是和仪式过程相联系的。东汉桓帝时佛教在楚王刘英后再次受到社会重视,志磐《佛祖统纪》记:“桓帝建和元年(147),自永平(58―75)以来民虽有习浮图者,天子未之好,至帝始笃好之。于禁中铸黄金浮图老子像,亲于濯龙宫设华盖之座,用郊天之乐。”(《大正藏》第四十九册)其中的浮图老子像,明确指定为郊祀之用。东晋法显《法显传》记载了南北朝时期西域疏勒的行像活动,完全是一个盛大的仪式过程。从很早的“扫洒道路,庄严巷陌”到“王所敬重,最先行像”的准备后,行像入城,“像入城时,门楼上夫人、?女,遥散众花,纷纷而下。如是庄严供具,车车各异。一僧伽蓝则一日行像,自月一日为始,至十四日行像乃讫。行像讫,王及夫人乃还宫耳”(《大正藏》第五十一册)。再看石窟的形制,中心塔石窟的结构设计是为了信徒的礼拜;造像一铺若干尊的设计形式,也表现出一种仪式结构的设计思想。
通过以上梳理,我们可以注意到宗教美术作品与宗教仪式之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