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悖论研究实践转向问题.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道德悖论研究实践转向问题

道德悖论研究实践转向问题   关键词: 道德悖论研究;实践转向;道德实践;道德实践逻辑   摘 要: 当代逻辑研究的实践转向与道德悖论研究的兴起,源于人类社会实践提出的客观要求,两者“不谋而合”地共同走上了理论创新之路。道德悖论的实践转向应立足于道德实践,以建构道德实践逻辑为目标,明确其逻辑的自在属性、改变和调整逻辑语言的抽象形式,厘清实践转向的主要视阈。   中图分类号: B8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2011   Issue on Practical Turning in Moral Paradox Research   QIAN Guangrong (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Anhui 241003, China)   Key words: moral paradox research; practical turning; moral practice; logic of moral practice   Abstract: Both the practical turning in contemporary logic research and the rise of moral paradox research are originated from the objective requirement proposed in human social practice. They happen to go the same way of theoretical innovation. The practical turning in moral paradox research should be established in moral practice, construct the logic of moral practice as its target, make clear its logical initself attribute, transform and adjustment the abstract form of logical language, and differentiate the major visual threshold.      道德悖论研究近几年引起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有学者认为,道德悖论研究“不仅对道德哲学和逻辑哲学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对我国的道德建设具有重大的实践价值”,同时又指出“‘道德悖论’研究呼唤道德实践逻辑”,需要适时创新和发展“实践逻辑理论”。[1]这种意见很是中肯。本文就道德悖论研究的实践转向问题发表几点看法。    一、逻辑研究的实践转向与道德悖论研究的兴起??   人在思维活动中可以借助逻辑消除矛盾,即使遇上不合逻辑的“自相矛盾”也可以借助逻辑悖论的建构方法“合乎逻辑地”加以消解。然而,人在实践活动尤其是在道德实践活动中却无论如何也做不到这一点。因为道德作为实践理性既受预设之社会命令理性的引导和主体之价值取向理性的驱动,更受实践过程的各种不变和可变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的整合效应,是逻辑研究转向实践和道德悖论兴起的内在动因。??   逻辑研究的实践转向可以追溯到黑格尔。黑格尔之前,从亚里士多德创建形式逻辑,到康德把认识与逻辑联系起来创建先验逻辑,逻辑多被视为思维科学的主观范畴。黑格尔在其创建的思辨逻辑体系中建立了逻辑与实践的关系,但他的“实践”是依据理论逻辑推理出来的,逻辑研究的实践转向是为了“派生”实践。列宁“推倒”了黑格尔的“天(国)”,恢复了他的“倒立的唯物主义”的本来面貌,[2]85创建了唯物辩证法的逻辑理论。列宁在分析“逻辑的范畴和人的实践”的关系时指出:“对黑格尔说来,行动、实践是逻辑的‘推理’,逻辑的式。这是对的!当然,这并不是说逻辑的式把人的实践作为它自己的异在(=绝对唯心主义),而是相反,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它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这些式正是(而且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着先人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2]186列宁在肯定黑格尔关于行动和实践事实上存在一种合乎逻辑推理的“式”的同时,又指出这种“式”并不是逻辑的产物,而是逻辑对实践过程的反映,逻辑在反映和说明以往实践固有规律的同时又以不言而喻――“先人之见”的“公理”形式对后续的实践起着指导的作用。??   逻辑研究的实践转向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其标志是非形式逻辑研究在美国、加拿大等国相继兴起,特点就是强调逻辑要具有某些应用性和实践性。我们可以从“加贝和伍兹为《哲学逻辑手册》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