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抗虫棉对棉红铃虫发生与为害影响.doc

转基因抗虫棉对棉红铃虫发生与为害影响.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转基因抗虫棉对棉红铃虫发生与为害影响

转基因抗虫棉对棉红铃虫发生与为害影响   摘要:为了探明转基因抗虫棉种植后棉红铃虫的发生变化,为该类棉田棉红铃虫的防治提供风险评估。2010~2015年于棉红铃虫二代、三代发生期对转基因抗虫棉进行青铃剥查,调查棉铃受棉红铃虫的为害情况,结果显示:随着转基因抗虫棉品种种植年限的增加,棉红铃虫对转基因抗虫棉的耐受性增强,为害棉花的各项指标加重,棉红铃虫发生与为害有加重的趋势,且三代的发生量及危害程度明显高于二代。   关键词:转基因抗虫棉;棉红铃虫;为害;影响   中图分类号:S435.6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143(2016)06―0034―05   DOI:10.3969/j.issn.2095-3143.2016.06.007   0引言   红铃虫Pectinophora gossypiella(Saunders)在国内除新疆外各产棉区均有分布,在国外各大洲均有发生,是一种世界性的重要棉花害虫。主要以幼虫为害棉花的蕾、花、铃,形成落蕾、落铃或者烂铃,从而使棉花产量降低、棉籽破碎和纤维品质下降。转基因抗虫棉(统称Bt棉)所转Bt基因的靶标害虫为棉铃虫和棉红铃虫,2000年Bt棉被引入长江流域棉区,并对棉铃虫和红铃虫等表现出了极好的控制作用。2014年,长江流域棉区和黄河流域棉区Bt棉花种植比率接近100%。长期处于转基因作物的高压选择下,靶标害虫潜在的抗性问题受到人们越来越广泛的重视。一旦靶标害虫对Bt棉花产生了抗性,将导致Bt棉花失去其利用价值。随着转基因抗虫棉大面积推广和种植年限的增加,近年来棉红铃虫对Bt棉的抗性有所上升,为转基因抗虫棉的推广应用带来防治风险。因此,作者于2010~2015年在江西九江地区第二代、第三代棉红铃虫高发期采取青铃剥查的方法,调查转基因抗虫棉田棉红铃虫的发生与为害指标数据,从青铃剥查角度分析转基因抗虫棉长期大面积推广应用以来棉红铃虫灾变发生情况,为转基因抗虫棉防治红铃虫方面的风险评估提供数据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试验材料为江西省棉花研究所试验基地1~12号试验田种植的所有转基因抗虫棉品种,均为正常施药防治的棉田。   1.2试验方法   2010~2015年每年的8、9月份棉红铃虫二代、三代发生高峰期(一般二代棉红铃虫高发期为8月中下旬,三代棉红铃虫高发期为9月中下旬),于1~12号试验田中,每块田随机摘取8~9个尚未吐絮的棉铃(青铃)。为保证调查数据的具有代表性、准确性、普遍性和适用性,摘取青铃时选取尽量多的棉花品种,共摘取100个青铃。然后于实验室用刀具对青铃进行切割剥离,统计青铃被害率、僵瓣率、百铃侵入孔、百铃虫道数、百铃虫瘤数、百铃活虫数及百铃羽化孔等各项指标。   2结果与分析   2.1二代发生情况   从图1可以看出,2010年青铃被害率略高于2011年,与2012年持平,自2011年开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14年达到最高值,为46%;2011年和2012年的僵瓣率较2010年虽略有降低,但2013~2015年又有较大幅度增加,且2014年僵瓣率达10.48%,对棉花青铃的为害加重;2010年与2012年的百铃侵入孔基本持平,均在10孔以下,2011年剥查未见侵入孔,自2013年开始,百铃侵入孔接近20个,较前3年有大幅上升。另外,2010年和2011年百铃虫瘤数不多于10个,2012~2015年为14~36个,为2010年的2.3~6.0倍、2011年的1.4~3.6倍;2010年百铃虫道数为6个,2011年和2012年剥查未见虫道数,2014年为2个,2013年和2015年分别为22个和16个;2010年、2013年和2015年剥查分别发现二代棉红铃虫幼虫6、2、5条及百铃羽化孔4、12、7孔,其他年份未见幼虫和羽化孔。   2.2三代发生情况   从图1可以看出,2010年青铃被害率为32%,随后几年稳步上升,2013~2015年稳定在80%左右;2010~2012年由棉红铃虫引起的僵瓣率处于较低水平,之后僵瓣率上升,2013年最高,达26.5%,2014年虽有降低,但仍处在一个较高的为害水平;2010~2011年棉红铃虫百铃侵入孔处于较低水平,随后几年急速增加,2014年上升至280个,2012~2015年为害逐步加重,维持在200个左右的高水平为害状态;2010~2012年百铃虫道数极少,2013年达近6年来的极大值120个,2014~2015年虽有回落,但发生数仍较高,为害较重。另外,2010~2015年百铃虫瘤数稳步上升,由26个逐年上升稳定在180个左右;2013~2015年三代棉?t铃虫剥查百铃分别发现幼虫8、8、6头,2010―2012年未发现;2013年和2015年百铃羽化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