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红吊兰菌核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分析-植物保护学报.PDFVIP

口红吊兰菌核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分析-植物保护学报.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口红吊兰菌核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分析-植物保护学报

植物保护学报 Journal of Plant Protection,2016,43(4):573-579 DOI:1013802/ j.cnki.zwbhxb.201604007 口红吊兰菌核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分析 1 1 2 2 2 1∗ 刘婷婷  谷医林  杨铁顺  柯盛发  赵  亮  马占鸿 (1.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北京 100193;2.天津滨海国际花卉科技园区股份有限公司,天津300300) 摘要:为鉴定1株分离自口红吊兰叶部病斑上的疑似核盘菌菌株,利用柯赫氏法则验证其致病性 并通过形态观察和ITS序列分析对该病原菌进行分类鉴定,结合温度、酸碱度等生理指标研究其生 物学特性,并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扑海因、多菌灵、苯醚甲环唑、腐霉利4种药剂对该病原菌 的抑制作用。 结果显示:在PDA平板上该病原菌菌丝为白色,均匀生长;约7 d后开始产生菌核, 直径3~5 mm;菌核萌发后可产生1~3 个子囊盘,内含8 个大小为80 ~120 μm×40 ~55 μm 的子囊孢子。 该菌株ITS序列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其与核盘菌的同源性高达99%。 综上所述, 初步确定该菌株为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该病原菌在 PDA 培养基上的最适生长温度为 20~25℃、最适生长pH为5~7。 室内毒力测定发现供试4 种药剂中扑海因对该病原菌菌丝生长 有较好的抑制效果,且其EC 最小,仅为062 mg/ L,证明扑海因对核盘菌毒力最强。 50 关键词: 口红吊兰菌核病;病原鉴定;ITS序列分析;生物学特性 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pathogen of Sclerotinia rot ofAeschynanthuspulche 1 1 2 2 2 1∗ Liu Tingting   Gu Yilin   Yang Tieshun   Ke Shengfa   Zhao Liang   Ma Zhanhong (1. College of Plant Protection,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Beijing 100193,China; 2. Dashine in T’L Flower Co. ,Ltd,Tianjin300300,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identify the fungal isolate obtained from disease lesions on leaves of Aeschynanthus pulche,experimentswere performed including pathogenicity test,morphology and ITS sequence analysis. Physiological properties of the fungus including the temperature and pH optimal for growth were investigated;effects of four commonly used fungicides (iprodione, carbendazim, difenoconazole and procymidone)on the growth of mycelium were also evaluated. The fungal mycelium was white and grew homogeneously on PDA plate,and scler

文档评论(0)

suijiazhuang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