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材中同位素.docVIP

高中生物教材中同位素.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中生物教材中同位素

高中生物教材中同位素   同位素是指原子序数相同,在元素周期表上的位置相同、而化学性质相似、质量不同的元素。当前高中生物教材中的实验和相关习题中频繁出现同位素的应用,以下就相关内容进行归纳阐述。      1 研究某些物质的转移      同位素的主要应用是利用其放射性进行示踪,常用的示踪原子有14C、18O、15N、3H、32P、35S等,就是把放射性同位素的原子掺到其他物质中去,让它们一起运动、迁移,再用放射性探测仪器进行追踪,就可知道放射性原子通过什么路径、运动到哪里了、分布如何。      1.1 细胞内的转移   高中生物教材中,介绍科学家在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豚鼠的胰脏腺泡细胞中注射3H标记的亮氨酸,3 min后被标记的氨基酸出现在附着有核糖体的内质网中,17 min后出现在高尔基体中,117 min后出现在靠近细胞膜内侧的运输蛋白质的小泡中,以及释放到细胞外的分泌物中。实验说明分泌蛋白在附着于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合成之后,是按照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的方向运输的,从而证明了细胞内的各种生物膜在功能上是紧密联系的。   教材中介绍了科学家用含有14C的二氧化碳来追踪光合作用中的C原子,证明它的转移途径是:二氧化碳――三碳化合物――糖类。   同样,在C4植物的光反应阶段,CO2的C首先转移到C4中,然后再转移到C3中,这一变化过程也是利用14C的同位素示踪技术确认的。      1.2 生物体内的转移   研究生长素的极性运输,用同位素14C标记的吲哚乙酸来处理一段枝条的一端,然后探测另一端是否有含有放射性14C的吲哚乙酸存在(图1)。处理甲图中A端,能在B端探测到14C的存在,而处理乙图中A端,却不能B端探测到14C的存在,表明生长素是从形态学的上端向形态学的下端运输的。      动物胚胎发育过程等方面,应用了活体染色法、同位素标记法等方法,确定了胚胎各个胚层的来源。      1.3 生物体之间的转移   利用15N标记无机盐,研究其在动植物体内的转移途径(图2)。         1.4 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转移   证明光合作用中氧气来源于参加反应的水。19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研究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到底是来自于水,还是来自于CO2。他们进行了这样两组实验:用氧的同位素18O分别标记H2O和CO2,使它分别成为H218O和C18O2,然后进行两组光合作用的实验:第一组向绿色植物提供H218O和CO2;第二组向同种绿色植物提供H2O和C18O2。在相同的条件下,对两组光合作用实验释放出的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第一组释放的氧全部是18O2,第二组释放的氧全部是O2。从而证明了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2 可以用来确定古生物年代      通过测定含碳物质如化石等样品中碳的衰变速度,即可确定有机体的死亡时间,即化石的年代,从而为生物进化理论提供有力的证据。例如,若干万年以前,始祖鸟通过摄食,吸收了动植物中含有放射性14C的营养物质,死亡后不再吸收。随着年代的推移,始祖鸟中14C含量逐步减少,古生物学家在对始祖鸟化石的测定中,发现14C含量与现代鸟相同。已知地表中14C的含量基本不变,14C的半衰期为T年。那么,始祖鸟距今年代大约为多少年?因为14C的半衰期为T年,根据始祖鸟化石中14C的含量与现代鸟的相同,即衰变的次数为N次,可推算衰变的时间为NT年,即始祖鸟距今年代大约为NT年。      3 可以用来研究遗传物质      3.1 遗传物质的确定   1952年,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赫尔希和蔡斯把宿主细菌分别培养在含有35S和32P的培养基里,宿主细菌在生长过程中,就分别被35S和32P所标记。然后,他们用T2噬菌体分别去侵染被35S和32P标记的细菌。噬菌体在细菌细胞内增殖,裂解后释放出很多子代噬菌体,用被35S和32P标记的噬菌体分别去侵染未标记的细菌,测定结果显示,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宿主细胞内很少有同位素标记,而大多数35S标记的噬菌体蛋白质附着在宿主细胞的外面。当用32P标记的噬菌体感染细菌时,宿主细胞外面的噬菌体外壳中很少有放射性同位素32P,而大多数放射性同位素32P在宿主细胞内。以上实验表明,噬菌体在侵染细菌时,进入细菌内的主要是DNA,而大多数蛋白质在细菌的外面。可见,在噬菌体的生活史中,只有DNA是在亲代和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      3.2 DNA的半保留复制   1958年梅塞尔森和斯塔尔利用氮标记技术在大肠杆菌中首次证实了DNA的半保留复制。他们将大肠杆菌放在含有15N标记的NH4Cl培养基中繁殖了15代,使所有的大肠杆菌DNA被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