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芙蓉女儿诔》在中国祭文史上的地位
《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这已成为公论;它是一部空前的“文备众体”的小说杰作,也逐渐为研究家们所认同。从《红楼梦》所涉及的各种文体来看,曹雪芹是自觉地以此多角度地描摹人物,表现主题。我认为曹雪芹写的《红楼梦》有“传文体之意”。因为“作者无所不知,上自诗词文赋,下至医卜星相。想八斗之才,又被曹家独得”。据粗略统计,小说中包孕的文体有序、偈、诗、词、曲、赋、联话、匾额、启奏、颂、戏曲、骈文、书信、诗论、邸报(公文)、笑话、酒令、谜语、儿歌、民谣、对联、策论、诔文、八股文……几乎对我国文体囊括无遗。下面将以《芙蓉女儿诔》置于中国古代哀祭文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作一观照,体会一下《红楼梦》思想内容的博大精深和精妙绝伦。
中国古代祭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诔辞、哀辞、吊文、祭文、告文、祀文、祷文、祈文、谢文、赛文等数十种名称。而作为古代祭文的一个重要门类,诔辞的发生发展有其悠久的历史。自先秦到清末,诔辞长盛不衰。
第一,作为一种为掉念死者而创作的文辞,诔辞与谥法密不可分,要给某人赐加某谥号,须有诔辞记述累列其生平功德,根据诔辞再选定加何种谥号。因此说,诔辞是议定谥号的一个重要基础和必要环节,没有诔辞即无法议定谥号。要之,诔辞渊源于议定谥号这一古代礼制。 第二,诔辞发生的时代不会早于西周,刘勰曾总结说“夏商已前,其辞靡闻”。因为谥法自西周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认为死后议谥对死者不恭不敬,有失君臣父子之义,遂废除了古老的谥法礼制。汉代重新恢复了谥法,直到清代仍沿袭不改;因此,诔辞自汉至清一直在发展。第三,诔辞先前仅仅用于上对下,即所谓“贱不诔贵,幼不诔长”。这也是由谥法所规定和限制的,因为谥号非人人可以享有,而只局限于君主、诸侯、卿大夫等贵族阶层;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谥号可以赐加于一般人,诔辞也就可以祭悼一般人了,所谓“贱不诔贵,幼不诔长”的樊篱逐渐被打破。第四,因为诔辞渊源于谥法,所以诔辞在总结累列死者生平事迹时,大多谥美讳恶、褒多贬少,一般都是对死者美德善行的褒扬,很少有对死者恶行秽德的记述,扬善隐恶是诔辞的基本特质。第五,由史官宣读诔辞以议定谥号这一丧葬礼仪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开启了后世祭悼者宣读祭文的先河。当代追悼会上的“致悼词”这一必要环节也不过是从古代宜读诔辞这一礼制发展演变而来的。
现今流传下来的先秦诔辞很少,而到了魏晋六朝时期,诔辞发展就达到了顶峰,一些作者就因擅长写作诔辞而名垂后世。例如有曹植的《王仲宣诔》和颜延之的《阳给事诔》和《陶征士诔》等。他们都是写作诔辞的高手。
关于唐以后的诔辞,由于谥法的简化,哀辞和祭文的发展,唐宋时期诔辞逐渐式微。据初步统计,唐宋八大家中,很少有人写作诔辞,而哀辞、祭文却留存颇多。明清以后,写作诔辞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在古代祭文史上,《芙蓉女儿诔》是第一次将诔辞嵌入小说中的,并且使之成为全书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古代小说中,也不无运用祭文结构情节、描摹人物者,例如《三国演义》中就有诸葛亮的祭周瑜文等等,但是这些祭文大都篇幅较短,有的甚至可以说可有可无。而像《芙蓉女儿诔》这样“洒泪泣血”的长篇结构,在中国小说史上同样尚属首次,因此,它不论是在中国祭文史上,还是在中国小说史上,都有着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
《芙蓉女儿诔》见于《红楼梦》第七十八回,晴雯被迫害致死,宝玉为祭奠她的英灵,遂作此文。关于这篇诔文的创作,小说中有一段文字对我们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祭文观颇有益处:
……独有宝玉一心凑楚,回至园中,猛然见池上笑蓉,想起小丫环说晴雯作了芙蓉之神,不觉又喜欢起来,乃看着芙蓉嗟叹了一会。忽又想起死后并未到灵前一祭,如今何不在芙蓉前一祭,岂不尽了礼,比俗人去灵前祭吊又更觉别致。想毕,便欲行礼。忽又止住道:“虽如此,亦不可太草率,也须得衣冠整齐,奠仅周备,方为诚敬。”想了一想,“如今若学那世俗之奠礼,断然不可,竟也还别开生面,另立排场,风流奇异,于世无涉,方不负我二人之为人。况且古人有云:‘潢污行潦,蘋蘩蕴藻之贱,可以羞王公,荐鬼神。’原不在物之贵贱,全在心之诚敬而已。此其一也。二则诔文挽词必须另出己见,自放手眼,亦不可蹈袭前人的套头,填写几字搪塞耳目之文,亦必须洒泪泣血,一字一咽,一句一啼。宁使文不足悲有余,万不可尚文藻而失悲戚。况且古人多有微词,非自我今作俑也。奈今人全惑于功名二字,尚古之风一洗皆尽,恐不合时宜,于功名有碍之故。我又不希罕那功名,不为世人观阅称赞,何必不远师楚人之《大言》、《招魂》、《离骚》、《九辩》、《枯树》、《问难》、《秋水》、《大人先生传》等法,或杂参单句,或偶成短联,或用实典,或设譬寓,随意所之,信笔而去,喜则以文为戏,悲则以言志痛,辞达意尽为止,何必若世俗之拘拘于方寸之间哉。”宝玉本是个不读书之人,再心中有了这篇歪意,怎得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