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保持遗传多样性
种质资源 育种工作的首要环节,是根据一定地区的生态条件和经济需要制定正确的育种目标,育种目标一旦确定,接着就要搜集和选择品种资源 即:生态条件(客观可能) 育种目标 品种资源 经济条件 (主观需要) 一个优良品种总是对原有品种和其它植物材料加工改造的结果。 品种资源:选育作物新品种可应用的原有品种、品系、作物特殊类型及有关各种植物类型的总称。 包括:品种、品系、作物特殊类型、有关植物类型。 从不同角度出发,品种资源的近义术语还有: 1、种质资源:决定生物种性,并能将其遗传给后代的核内外遗传物质的总称为种质,其栽体植物称为种质资源。 2、遗传资源:具不同基因、决定不同性状的植物资源。又称基因资源。 3、原始材料:我国多用指育种计划中供利用的位数较少的品种资源。 以上术语仅侧重和应用的场合不同。 第一节种质资源的重要性 一、概念:在遗传育种领域内,把一切 具有一定种质或基因的生物类型总称为种质资源 (germplasm rmuce) 。包括品种、类型、近缘种和野生种的植株、种子、无性繁殖器宫、花粉甚至单个细胞,只要具有种质并能繁殖的生物体,都能归入种质资源之内。又因为现代的遗传育种研究不但利用现有的种质资源,而且要进行染色体工程、基因工程,所以,遗传学上也常称种质资源为遗传资源 (genetic remurees)。说到底,遗传、育种研究上主要利用的是生物体中的部分基因,甚至是个别基因,所以又称为基因资源 (gene resources)。 二、种质资源的重要性 1、品种资源是育种工作的物质基础 品种资源是在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过程中形成的 , 它们携带着各种各样的基因 , 是品种选育和生物学理论研究不可缺少的基本材料来源。如果没有品种资源 , 作物育种工作 就成为 “ 无米之炊 ” 。 现代育种,就是就是利用现代技术对品种资源更科学、有效地研究和加工改造。现代育种比以往方法仅在于育种手段不同,而对品种资源的依赖性不变。 2、育种工作的突破性成就,往往取决于关键性遗传资源的发现和利用 美国利用日本冬小麦农林 10 号的矮秆基因育成了第一个高产、半矮杆冬小麦品种格恩斯 (GEdn ), 于 1965 年创造了高产纪录。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 (CILfYT) 利用农 林10 号小麦 , 通过杂交 , 将半矮轩与光照不敏感性相结合 , 从 60 年代起育成了一大批丰 产性能好、适应性广、半矮轩的春性小麦品种 , 迅速在北非、中东、南亚等地区的一些国家推广。 3、为了满足生产和生活不断提高的需要,实现多样化育种目标,品种资源仍是关键。 人口压力,耕地减少对作物产量的要求有增无减,如何进一步提高产量? 未利用杂种优势的作物……。 已利用杂种优势的作物……。 品质改良。 多样化需求。 解决以上等问题,仍然依赖优良种质的开发利用。 4、防止作物的遗传脆弱性,保持遗传多样性,也必须发掘、保存和利用更多类型的品种资源。 由于大面积推广少数优良品种,造成品种遗传多样性丧失;生产上多个品种有共同亲缘,也使其遗传基础贫乏,易遭病虫威胁。称为遗传脆弱性。 三、保护种质资源的迫切性 第二节 作物起源中心学说及其发展 为了考察、搜集、研究和利用作物种质资源,应先了解各种农作物的起源地及其分布。 瑞典植物学家林奈、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及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都曾研究过植物起源问题。最先对作物起源进行综合研究的是瑞士植物学家De.candolle,他在1883年出版了《栽培植物的起源》一部巨著,对250种左右的作物的起源进行了论述。 前苏联学者瓦维洛夫的工作承前启后,于 20 年代提出了作物起源中心学说。其论述结论最具权威性 起源中心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 植物物种在地球上的分布是不平衡的 , 有的地区具有大量的变种 , 有的地区只有少数变种。 (二) 所有物种都是由多少不等的变异类型(亚种、变种、生态型)所组成 , 它们的起源与一定地区的生态环境相联系。 (三) 凡是某作物种的遗传类型具有以下特点的:1、多样性而且比较集中2、具有地区特有变种3、具有近缘野生种或原始栽培类型4、显性性状(基因)频率高,则该地区可确定为该种作物的初生起源中心。 (四) 作物由初生基因扩散出去,由于多样性生态环境的自然选择、人工选择、天然杂交、生殖隔离等因素形成一些遗传型多样的地区,隐性性状较多,称为次生起源中心。 根据作物起源中心学说 , 瓦维洛夫 把世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蓝海华腾VA-H系列伺服驱动器 用户手册2.0.pdf
- 国家法定41种传染病大全(就诊科室、传播途径、病原体、检测方法等)及防护措施.doc VIP
- GB50877-2014 防火卷帘、防火门、防火窗施工及收规范.docx VIP
- T_CECWA 2001-2023 钢结构焊接工艺评定标准.docx
- 8.铁路工程预算定额 路基工程宣贯讲义.ppt VIP
- 2024年四川宜宾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笔试真题.docx VIP
-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pptx VIP
- 2025年辽宁省电力行业十五五发展规划研究.docx
- 国标GB_T 43388-2023《家用汽车产品严重安全性能故障判断指南》实践.pdf VIP
- 厂房租赁合同.doc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