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高台民居形成原因探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黄河三角洲高台民居形成原因探析

黄河三角洲高台民居形成原因探析   摘要:高台民居建筑在中国传统民居中独树一帜,是黄河下游地区民居的典型代表,其形成受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躲避水患灾害是黄河三角洲地区高台民居形成的直接原因,而安土重迁、聚族而居的乡土观念,便利的航运条件以及黄河改道所造就的新生土地则是该区高台民居建筑形成的深层次原因。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地区;高台民居建筑;形成原因;躲避水患;安土重迁   中图分类号:K89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595(2018)02-0055-05   高台民居是修建于高台之上的居民建筑,多采用土木结构,以青砖为墙基,在屋梁与屋角下垒起砖柱,搭起房屋框架,墙体用土坯填充,以确保洪水过后可以保全建筑主体,便于人们灾后重建家园。高台民居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龙山文化时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是中国传统民居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形成受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当今学者对于高台民居建筑的研究成果颇丰,在高台建筑的缘起方面,李海群等对高台建筑的起源时间、成因、所需技术条件、发生发展的线索都作了详细的分析;   [1]在高台民居建筑的形式方面,姜志刚对黄河下游滩区的高台民居的建筑形式、“垫高台”的流程与注意事项方面作了详细的论述;[2]在高台建筑的文化寓意方面,范艳辉等结合高台建筑典例,阐释了中国古代高台建筑所蕴含的敬天法地、崇山慕岳、求仙望气等的文化底蕴与内涵。[3]总体来说,这些研究主要从建筑、历史、民俗、艺术等角度对高台民居建筑进行宏观的论述,而从地域视角专门研究高台民居成因的成果尚不多见。有鉴于此,本文试对黄河三角洲地区高台民居建筑形成的原因做一探讨。   一、自然原因   高台民居建筑的兴起,是人们就利避害、适应社会发展的结果。为防御潮湿与虫蛇侵扰,龙山文化中晚期,土台式民居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已初具规模,日照东海峪遗址中,发掘的12座房基全部都是方形的土台式建筑。[4]地处鲁西北平原的黄河三角洲地区,地形平坦、地势低洼,清河、徒骇河、鬲津河、钩盘河等众多水系流经区域,水患灾害十分频繁,尤其是咸丰五年(1855),黄河从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入海后,该区的水患灾害日趋严峻(见表1),躲避水灾是当地百姓修建高台民居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   显而易见,黄河夺大清河入海后,该区水患灾害的频率非常高。大清河原是一条深窄多弯的地下河流,沿河并无堤防工程,光绪《惠民县志》载:“惠境旧承黄河下游,河流迁徙后,古时堤防均无可考。自咸丰五年黄水窜入大清河,不时漫溢,民间始筑堤堰。”[5]黄河夺大清河后,河水大至,河身难以容纳,以致水流满溢,处处成灾,惠民知县凌寿柏言:“黄水并入大清河,河不能容,水高于堤数尺,堤遂圮,而堤内之疆畎庐舍沦为鲛鱼窟者,不啻数万户”[6];山东巡抚崇恩在奏折中亦说:“现今黄水下注,来源益旺,加以河身弯曲,洪流激湍,急怒更狂,处处碰折,即处处顶冲,下游堤岸无不被其冲决,以致沿河州县到处汪洋,积水未消,新流又至,各该处被灾之甚,实由于河身不能容受,非海口淤塞不通也。”[7]1157   此外,河水中携带的大量泥沙,逐年沉积使河床不断抬高,咸丰九年(1859)时,大清河已是一条崖高水深的地上河,至光绪九年(1883),大清河“淤垫日高,水势稍大便不能容,是以泛决之患年甚一年”[7]1710;游百川亦说:“河身淤垫日高,遂致万难容纳,一遇汛涨,则冲决漫溢”[7]1379。据相关数据统计,自1855年黄河改道至清末的50余年,因黄河决溢,黄河三角洲地区累计有594县(次)成灾,平均每年有11个县受灾;在这期间,黄河侵淤徒骇河45次、马颊河7次、北五湖12次,从而严重加重了沿河地区的水患灾害。流传于惠民、无棣一带的《打?逗抛印分械拇识巍耙桓?木桩力量单哟,千根万根铁石坚哟,抡起铁锤拾紧绳哟,放下柳枕加石工哟,哪怕黄河波浪涌哟,人多力大能战胜哟”[8]279,从侧面印证了修建高台民居的直接原因是躲避水患灾害。因此,躲避日益频繁的水患灾害已是下游沿河百姓面临的首要之事,大量的高台民居便应运而生。   二、社会原因   (一)农耕传统孕育的安土重迁观念浓厚   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和小农经济所孕育的安土重迁的乡土观念是高台民居产生的社会原因。美国人类学家雷德弗尔德说:“赋予土地一种情感和神秘价值是全世界农民特有的态度。”[9]《尚书?洪范》载:“土者,万物之所资生也,是为人用”,土地是万物生长的根本,人类赖以存在的基础,对于以耕种为生的农民来说更是如此,中国人自古便把土地视为安身立命之本,形成了“民之为农者,莫不重迁”[10]15的传统。而黄河下游南北大堤之间的滩地一直有耕地与村庄的分布,居民世代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精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