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汉语色彩域NA表量构式历时与认知研究
汉语色彩域NA表量构式历时与认知研究
摘 要:本文基于CCL语料库,重点考察汉语色彩域NA表量构式结构类型的历时演变,并加以认知阐释。研究发现:该NA表量构式始现于春秋战国,快速发展于唐宋时期,继续发展于当代,其次类数量唐代最多,呈以下比例:唐代宋代清代=当代春秋战国=明代六朝=元代西汉=东汉=民国。其形成是基于人类共同认知规律,是颜色范畴化和隐喻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色彩域 NA表量构式 历时 认知
一、引言
根据Goldberg(1995)的构式定义,本研究中汉语色彩域NA表量构式指表性状量度的“名饰形”形式-意义-功能匹配体。汉语色彩域NA表量构式种类繁多,本文中由一个单音节名词和一个表示颜色的单音节形容词构成的形容词性质构式,如“火红”,它属于“复合类名形表量构式”。(罗思明、查如荣、董银燕,2014)
二、相关研究
文献显示,汉语色彩域中有关复合词类NA表量构式研究主要集中在性质、结构、语义与生成机制4个方面:第一,性质研究。朱德熙(1982:75-76)认为,“雪白”等属于状态形容词,具有重叠形式,如“雪白雪白”。第二,结构研究。石毓智(1990)认为,这类NA表量构式结构为“名”为“形”定量的复合词。第三,语义研究。董晓敏(2005)提出了“名+形颜色”构成的偏正短语(“葡萄紫”),且NA表量构式偏正短语具有[+量度]语义特征,名词是量度的标准,具有“估量”义。张国宪(2000)指出,“雪白”不能与“最、很、非常”等程度副词搭配,属于固化量。第四,生成机制研究。张国宪(2000)认为,NA表量构式中显性量是通过句法转喻实现的。但以上研究只是共时研究,未从历时角度全面考察汉语色彩域NA表量构式的演变,也未对NA表量构式进行详细研究。本文拟以“黄、白、绿、蓝、黑、红、灰、青”常见形容词构成的复合形容词词作为调查对象,基于CCL(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历时考察表示颜色类NA表量构式复合词的动态演变,并加以认知阐释。
三、汉语色彩域NA表量构式历时考察
历时考察发现,汉语色彩域NA表量构式进行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其基本态势是:始现于春秋战国,快速发展于唐、宋时期,继续发展于当代。但不同颜色复合NA表量构式始现时间存在差异。
春秋战国首现“名+黄”,如“焦黄、土黄”;六朝出现“米黄”,唐代出现“金黄、蜡黄、鹅黄”;宋代出现“橙黄、杏黄”;明代出现“橘黄”;清代出现“乳黄”。例如:
(1)蔓草焦黄。(春秋战国《医家――黄帝内经?素问》)
(2)土黄,火赤,水黑(春秋战国《春秋左传正义》)
(3)按疏黍虽科,而米黄。(六朝《齐民要术》)
(4)满园花菊郁金黄。(唐《全唐诗》)
(5)粉腻而蜡黄。(唐《唐阙史》)
(6)衫作嫩鹅黄。(唐《唐诗》)
(7)橘绿橙黄时候。(宋《全宋词》)
(8)揉蓝衫子杏黄裙。(宋《全宋词》)
(9)花香橘黄。(明《广志绎》)
(10)乳黄未退。(清《三侠剑(上)》)
春秋战国首现“名+白”,如“斑白”;六朝出现“雪白、葱白”;唐代出现“灰白”;宋代出现“银白”;清代出现“乳白”;民国出现“蜡白”。如:
(11)斑白者不提挈。(春秋战国《礼记》)
(12)有青稷,有雪白粟。(六朝《齐民要术》)
(13)人乳四合,葱白一寸。(六朝《全刘宋文》)
(14)灰白色有纹。(唐《岭表异录》)
(15)有银白、玳瑁色者。(宋《梦粱录》)
(16)水流乳白香。(清《孽海花(上)》)
(17)脸色蜡白。(明《雍正剑侠图(上)》)
春秋战国首现“名+灰”,如“草灰”,之后很久都没有出现这类构式,直到明代出现“银灰”,清代出现“瓦灰”,当代出现“铁灰、铅灰”。如:
(18)著草灰半斤。(春秋战国《道家――云笈七签(第三部)》)
(19)银灰盘一。(明《元史》)
(20)面如瓦灰。(清《 三侠剑(中)》)
(21)面色铁灰。(当代《福尔摩斯探案集09》)
(22)它是以铅灰的云间忽然裂开一道缝隙。(当代《私人生活》)
春秋战国首先出现“名+黑”,如“焦黑”,西汉出现“墨黑”,唐代出现“漆黑”。如:
(23)不欲焦黑,及有粥衣。(春秋战国《道家――月波洞中记》)
(24)粉白墨黑。(西汉《战国策》)
(25)柱端安氏桶漆黑。(唐《唐文拾遗》)
东汉首现“名+绿”,如“碧绿”,唐代出现“草绿、翠绿、水绿”,宋代出现“墨绿”,清代出现“葱绿”。如:
(26)四变色如碧绿。(东汉《太平经》)
(27)池平草绿。(唐《唐代墓志汇编续集》)
(28)其色翠绿。(唐《岭表异录》)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