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病症状与防治技术探讨.docVIP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病症状与防治技术探讨.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病症状与防治技术探讨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病症状与防治技术探讨   【摘 要】近年来,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我县已有发生,并呈现逐年加重趋势,已经成为我县水稻主要病害之一。为了做好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治工作,本文将该病的发病症状和特征进行介绍,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水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症状;防治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21世纪新发生的水稻病毒病,我国于2001年在广东首次发现。近年广东全省中等发生,常年发生面积80万亩次,在茂名、梅州、湛江和韶关等地水稻发病较严重。该病毒主要由白背飞虱传毒,不能经种传播,植株间也不互相传毒;白背飞虱不经卵传,获毒时间为30min,传毒为15min;介体一经染毒,终身带毒,稻株接毒后潜伏期14~24天。病毒初侵染源以外地迁入的带毒白背飞虱为主,冬后带毒寄主如田间再生稻、杂草等也可成为初侵染源;带(获)毒白背飞虱取食寄主植物即可传毒。水稻感病期主要在分蘖前的苗期(秧苗期和本田初期),拔节以后不易感病。最易感病期为秧(苗)的2~6叶期。水稻苗期、分蘖前期感染发病的基本绝收,拔节期和孕穗期发病,产量因侵染时期先后损失在30%~10%。随着病毒分布范围的扩大,发生会逐年加重。中、晚稻发病重于早稻;育秧移栽田发病重于直播田;杂交稻发病重于常规稻;田块间发病程度差异显著,发病轻重取决于带毒白背飞虱迁入量;病害普遍分布,但仅部分地区严重发生;尚未发现有明显抗病性的水稻品种。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一旦发生流行,造成产量损失不可逆转。2012年经过综合防控,龙川县共发生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约833.33hm2,其中中稻发生面积为366.67hm2,晚稻发生面积为0.70万亩,共损失稻谷35.63t,其中最严重田块损失率不超过5%。   1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症状   1.1 典型症状   发病稻株叶色深绿,上部叶的叶面可见凹凸不平的皱褶,多见于叶片基部。病株地上数节节部有倒生须根及高节位分枝;病株茎秆表面有乳白色大小约为1~2 mm的瘤状,手摸有明显粗糙感,瘤突呈蜡点状,纵向排列成条形,早期乳白色,后期褐黑色;病瘤产生的节位,因感病时期不同而异,早期感病稻株,病瘤产生在下位节,感病时期越晚,病瘤产生的节位越高。   1.2 秧苗期症状   病株颜色深绿,心叶生长缓慢,叶片短小而僵直、浓绿,叶脉有不规则蜡白色瘤状突起,后变黑褐色。叶枕间距缩短,其叶鞘被包裹在下叶鞘里,植株矮小,不及正常株的1/3,后期不能抽穗,常提早枯死。   1.3 分蘖期症状   病株分蘖增多丛生,上部数片叶的叶枕重叠,心叶破下叶叶鞘而出或从下叶枕口呈螺旋状伸出,叶片短而僵直,叶尖略有扭曲畸形。植株矮小,主茎及早生分蘖尚能抽穗,但穗头难以结实,包穗或穗小,似侏儒病。   1.4 抽穗期症状   全株矮缩丛生,有的能抽穗,但相对抽穗迟而小、实粒少、粒重轻,半包在叶鞘里,剑叶短小僵直;在中上部叶片基部可见纵向皱褶;在茎秆下部节间和节上可见蜡白色或黑褐色隆起的短条脉肿。感病植株根系不发达,须根少而短,严重时根系呈黄褐色。一丛中有1条或几条稻株比健株矮1/3左右,半全穗。   2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田间防治技术   防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应采取以“农业防治”为基础,“治虱防矮”为重点,应急补救为补充的综合防治策略。关键是做好稻飞虱等传毒媒介昆虫的防控工作,抓好水稻秧田期和大田初期防治三个关键时期:一是水稻一叶一心至两叶一心期;二是秧苗移栽前3~5天;三是水稻分蘖始盛期,各喷施一次药剂防治稻飞虱,在传毒媒介昆虫传毒之前将其消灭,控制病毒传播,在此基础上还要加强肥水管理,提高水稻自身的抵抗能力,达到防控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目的。龙川县近两年来结合本地农业生态和种植区域实际,加强秧田期管理、合理施肥、展开虫情监测,合理、科学使用农药,开展综合防治,减少传毒虫源为害,取得良好效果。   2.1 增加备耕土壤施肥深度,提高作物根系层肥料利用率   很多农户近年由于加强冬季瓜菜种植,速效化肥的施用次数增多,致使速效磷肥偏高,造成土壤板结硬化,作物根系层肥料不能及时利用,降低了作物抗病能力。农户一般在冬季瓜菜种植后,3、4月份备耕种植水稻。此时若种植水稻的土壤中速效磷肥偏高,速效钾肥缺乏,可在中耕耙田时每667 m2增施有机肥150~200kg。   2.2 培育壮秧,提高水稻抗病能力   秧田应远离前茬感病稻,并采用防虫网覆盖育秧。即播种后用40目聚乙烯防虫网全程覆盖秧田,阻止稻飞虱迁到秧苗上传毒为害。培育壮秧,做好肥水管理,合理科学施用农药。秧田水分管理可采用露田与浅灌相结合方法,以露田为主。秧苗3片叶完全后,秧苗通气组织发育健全,应坚持浅灌、勤灌,既满足秧苗生理需水要求,又能控苗稳长,还能抑制杂草滋生。用除草剂或人工清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