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苏轼黄州时期文学思想与书法创作.docVIP

探析苏轼黄州时期文学思想与书法创作.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探析苏轼黄州时期文学思想与书法创作

探析苏轼黄州时期文学思想与书法创作   摘 要:苏轼的文学和书法在宋朝乃至整个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诗文里散发出豪迈旷达的气息、绵邈深蕴的思想和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书法兼工楷行草书,为宋人抒发情性、崇尚意趣书风之先导。黄州时期苏轼诗文的迸发和书法的超越,二者交相辉映,此时苏轼性格上或狷介不羁、或天真烂漫、或忘怀生死,其书法艺术或表现为清新疏朗、或豪宕秀逸、或温润朴拙之态。而这艺术特色又与苏轼的书法思想中的技道两进、君子固本与法度之中、豪放之外理论休戚相关。   关键词:苏轼 黄州 文学 书法 影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由于自幼出生于书香门第,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育和艺术熏陶。嘉?v二年(1057)举进士,嘉?v六年(1061)通过科制考试,被朝廷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神宗时王安石谈新法,苏轼与王安石政见格格不入,便请求出京,派往杭州任通判,后辗转至密州、徐州,湖州。   一、宦海沉浮、诗书相伴   苏轼的宦海生涯中有两次重大打击,一次是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作诗《湖州谢表》被弹劾,酿成“乌台诗案”。苏轼被关押在重大案犯的牢狱中熬了一百余天,弟弟苏辙心急如焚,上书神宗皇帝,愿以官职赎兄长死罪,后因神宗爱才,才免于被杀。第二次是哲宗亲政,重新启用新党,苏轼又远谪惠州(今属广东)、儋州(今海南岛儋县)。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年六十五,追谥“文忠”。   苏轼的文学成就尤为突出。在散文创作上,重视“文”,主张要“求物之妙”,“随物赋形”;议论文上继承了贾谊、陆贽的传统,讲究纵横捭阖,雄辩恣肆,通俗明晓;记叙文方面是继柳宗元之后大量创作山水游记的作家,如《前后赤壁赋》《石钟山记》等。   苏轼的诗被称为“东坡体”,贬谪黄州时,前期他用儒家“经世致用”的思想创作出一些富有批判精神的诗文,而贬谪后期则转向以道家为主的“超然物外”、“随缘自适”的诗文,创作作品如《赤壁赋》《后赤壁赋》《赤壁怀古》等,风格上已由豪迈豁达向简约朴实之风转变。   苏轼在艺术方面也是颇有造诣,学遍晋、唐、五代诸家,擅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在绘画上重情感的寄托,擅画竹,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1] 351,而且明确地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   苏轼也喜爱交友,黄山谷、秦少游、佛印禅师、参廖子等人陪伴左右,让他的心灵充满着禅意、佛性、温暖和豁达,这些知心朋友也让他蕴养得更加成熟。   二、贬谪黄州、聊发清狂   元丰三年(1080)二月一日,这一天风雪交加,45岁的苏轼怆然前往黄州(今湖北黄冈市)任团练副使,开始了他平生第一次的政治流放生活,失去了大学士往日的?L光和优越,随之而来的是一种孤寂萧瑟、苦闷徘徊的人生况味。然而这并没有使苏轼的才情和意气消磨殆尽,而是让他找到了另外一种宣泄情感的表达方式,将诗文倾注笔端,创作成书法作品。黄州五年,是他一生中最艰难痛楚的时期,也是其文学艺术走向灿烂辉煌的阶段,苏轼此时的书法造诣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狷介不羁之性、萧然林下之风   苏轼在赴黄州途中,尽管心情低落,但在刚刚经历了因“乌台诗案”而遭受了103天的囚徒生活后,面对大自然的怀抱,压抑已久的心灵终于得到释放。元丰三年(1080)正月,暴风骤雪中他艰难地攀登麻城的大安山(又叫春风岭),远眺而望,只见杏黄色的院墙,青灰色的殿脊的古刹出现在他的眼前,巍然耸立,松竹小径迂回盘旋,漫山的松柏,在风雪摧残下更见风骨,山坡上傲寒绽放的红梅,簇簇拥拥,此情此景,激发了他诗人的灵感,于是写下了《梅花二首》(其一):   春来幽谷水潺潺,的烁梅花草棘间。   一夜东风破石裂,半随飞雪度关山。[2] 111   这是苏轼赴黄州后第一幅书法作品,也是苏轼唯一留世的大草作品。这首诗中苏轼借狂风暴雪之恶劣来衬托梅花的高洁坚贞、不屈不挠,将自己的人生遭际于傲然的寒梅中汲取力量,以此来濡活自己的心灵。通观此帖,从“春来”始,前两行书迹平淡萧和,空灵含蓄,后面四行笔势突变,字距和行距均拉开距离,越放越自如,劲健中飒飒生姿。虽然起首两行还是“行意”多于“草意”,但全诗作总体上草书意韵更浓厚,尤其“飞雪”、“关山”二词,流动畅达的草书笔意对比其它苏帖,几近革新状态。因为苏轼追慕晋人书法清俊萧散的意趣,对唐人书法多有保留,特别是对张旭、怀素的狂草并不赞同。而作于元丰八年(1085)《题王逸少帖》便论证了上述观点,“颠张醉素两秃翁,追逐世好称书工。何曾梦见王与钟,妄自粉饰欺盲聋。有如市倡抹青红,妖歌??舞眩儿童。谢家夫人淡丰容,萧然自有林下风。”[1] 314苏轼对张旭与怀素的书法颇有微词,对谢道韫的书法却大加赞赏,《世说新语》称其“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