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假如我们能认清昨日已远而今日又是崭新的一天.doc
假如我們能認清昨日已遠而今日又是嶄新的一天,我們面對人生的態度一定會截然不同。生活的每時每刻都在變化,如果不再觀察這些變化,我們就看不到事物的新意了。??吉噶?康楚仁波切(Dzigar Kongtrul Rinpoche) 佛陀認為人生有三種特質:無常、苦與無我。在佛陀的眼中,眾生身上都烙有這三種印記。從自己的經驗去發現這些特質的真實性,可以幫助我們輕鬆如實地面對事情的真相。 第一次聽聞這個教誨時,我覺得這只是一個遙不可及的理論。然而一旦開始留意自己身心的活動,先前的觀念就改變了。我從自己的經驗中發現,沒有一樣事物是靜止不變的。我的情緒就像氣候一般不斷在變化著。我無法掌控思想和情感的發生,也無法讓它們停止不動。它們停止了之後又會繼續活動,活動了一會兒又停了下來。即使是最頑強的肉體疼痛感,只要一被注意到,也像潮汐一般隨時在變化著。 我非常感激佛陀為我們指出,人類終身奮力對治的問題不過是一些平常而普通的經驗罷了。人生“確實”是不斷在起起伏伏的。人或各種情況都無法逆料,其他的事物也是如此。不論是聖人、罪人、贏家或輸家,每個人都清楚一旦碰到己所不欲的事物有多痛苦。因此我很感激有人看到並指出了下面這個真相,那就是,人生絕不會因為我們無力或有力正當行事,便能免於上述的苦惱。 沒有任何事物是靜止或固定不變的,凡事皆無常乃是人生的第一印記。這就是事物最平常的狀態。萬事萬物都在過程中。每一棵樹、每一根小草、所有的動物、昆蟲、人類、建築物,有情與無情眾生,時時刻刻都在改變。我們不需要成為神秘主義者或是物理學家,才能明白這層真理。然而在個人經驗的層次上,我們卻一再抗拒這項基本事實。因為它意味著人生無法永遠順我們的心。它意味著有得必有失,而我們並不喜歡這項事實。 有一段時期我的工作和住家都產生了變化。我覺得不安、不確定,有點無依無恃的感覺。為了想得到創巴仁波切的幫助,我向他抱怨自己不太能適應這段過渡期。他面無表情地看了我一眼,然後說道:“我們永遠都活在過渡期中。”接著他說道:“如果你能輕鬆地面對它,就沒問題了。” 我們要知道一切都是無常的;凡事都會耗盡。雖然我們可以理解這層真理,但是在情感上卻對它有一種根深蒂固的厭惡感。我們要的是永恆;我們期待永恆不變。我們自然的本能就是追求安全感,並且深信自己總能找到它。在日常生活的層次上,我們往往把無常經驗說成挫折。我們利用日常的活動來遮蔽各種情況中的曖昧性,並且消耗了大量的精力來抵擋無常與死亡。我們不喜歡自己的身材走樣。我們不喜歡自己年華老去。我們害怕皺紋和下垂的肌膚。我們不斷地塗抹著美容用品,就好像真的相信自己的頭髮、皮膚、眼睛和牙齒可以奇蹟似地逃脫無常的定律。 佛法啟發我們擺脫這種受限的生活方式。它鼓勵我們逐漸學會放鬆,並且全心全意地領會這既平常又顯而易見的真相。認清這個真相並不意味總是看到人生的陰暗面。這意味著開始去理解我們並不是唯一無法好整以暇的人。我們將不再相信有人可以躲開那份不確定感。 人生第二個印記就是無我。身為人類,我們和其他萬物一樣無常。身上的每一個細胞隨時都在變化,思想和情緒也不停地生滅。如果我們認為自己是能幹的或是無望的??我們的根據到底是什麼?是不是一閃而逝的剎那?還是昔日的成就或挫敗?我們執著於自我的頑強概念,並因此而行動不良。沒有任何的人或事是固定不變的、把無常的真理看成解脫的源頭,或是令人恐懼的焦慮之源,這兩種不同的對待方式將造成截然不同的後果。日積月累的結果到底助長了痛苦,還是增加了喜樂?這才是問題所在。 有時無我又稱為“沒有自我”。這樣的觀念很容易被誤解。佛陀的原意並不是說我們就消失不見了??或是從此喪失了個性。一位學員曾經問道,“無我的體悟會不會讓人生變得灰濛濛的?”但事實並非如此。佛陀要闡明的是,我們誤以為自我是堅實存在的,而自己和他人是分離的,這種概念的限制性真是令人痛惜。我們絕對有可能穿透生活中的劇情,不再堅信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我們往往把自己看得太嚴重,而且認為自己太重要了,這才是問題所在。我們總是合理化自己的煩惱,甚至合理化自己對自己的中傷,或是總感覺自己比別人聰明。自我重要感其實會傷到自己,把自己局限在好惡的狹窄世界裡,最後的結果是,我們對自己和周遭的世界感到乏味透頂,永遠也得不到滿足了。 所以我們只有兩種選擇:一是開始質疑信念,或者毫不質疑。如果不接受自己對實相所抱持的版本,就必須開始向它們挑戰。根據佛法的觀點來看,訓練自己保持開放和好奇??消解信念和假設??是最能善用人生的一種方式。 一旦學會覺醒菩提心,就是在滋養心靈的韌性了。以最普通的話來說,“無我”乃是一種富有伸縮性的存在感。它往往顯示出好奇、適應力、幽默感和遊戲三昧。那是一種對未知感到放鬆的能力,它並不想把每件事都弄明白,也完全不確定自己是誰??或者別人是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