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伤辅导2015-高中课件精选.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哀伤辅导2015-高中课件精选.ppt

生理 睡眠失常 胃部空虚 胸部紧张 喉咙发紧 对声音敏感 呼吸急促有窒息感 肌肉软弱无力 缺乏精力 * 二、哀伤时间 麻木僵化期 (numbing) 渴念和搜寻期 (yearning and searching) 解离、忧郁和绝望期 (disorganization and despairor depression) 重组或复原期 (reorganization or recovery) * 三、哀伤辅导的理论 哀伤(bereavement)研究长期以来都依循“悲伤过程假设(grief work hypothesis)”,但20世纪80年代后其强调“与逝者分离”的基本假设受到挑战,界定的模糊也使得实证研究工作难以进行。当代研究者从依恋理论、创伤研究、认知应对研究、情感的社会功能等视角多方面对哀伤领域进行深入探索并出现了一些整合性的理论模型。 * A.悲伤过程假设 弗洛伊德最早对哀伤的过程提出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当旧有的联结由于逝者离世而消失时,如果心力从关系中被抽离释放出来的话,过度性精神投入(hypercathexis)的过程便会开始。生者的情感会随着投入重温与逝者有关的每一个记忆,并持续地发现逝者不再存在这一现实而产生波动与抽离。随着时日的过去,这些经过不断投入和抽离的经历会逐渐转移到新的对象身上,直到生者的哀伤最终可以画上休止符。他还进一步推测,如果这一过程遇到异常的外在或内在干扰,当事人仍然停留在某种与逝者矛盾或被内疚支配的关系下,生者的精力难以转移,因而形成延迟、夸大或病理性的悲伤。 * 心理学者大多接受了弗洛伊德的看法。研究哀伤的荷兰心理学者Stroebe将他们的看法总结为“悲伤过程假设(grief work hypothesis)”,即“当事人的一系列认知过程,包括直面丧失、回顾去世前后的事件、在心理上逐步与逝者分离(detachment)的过程。它是一个积极持续和需要付出努力的过程。最重要的是当事人需要意识到亲人丧亡的事实,压抑情感表达是病态现象”。 * B.依恋理论 很多学者将依恋理论用于研究哀伤,研究发现:安全型的个人能毫无困难地接近与依恋相关的记忆,叙述也前后一致。他们对亲人的去世感到悲伤但不会因此被完全压垮。不安全-冷漠型的个人对他人缺乏信任感,有某种强迫性的自立(compulsive independence),这一类型的个人往往在亲人丧亡后压抑或逃避和依恋关系有关的情绪。不安全-专注型的个人表现得比较情绪化,他们沉溺于丧失亲人的悲痛中,不能建设性地应对与依恋相关的情绪。而不安全-恐惧型的个人对他人和自身都缺乏信任感,以往的创伤损害了他们以至他们不能正常地思考和谈论丧失依恋,前后的叙述也不一致。 * C.创伤理论 哀伤与创伤研究有重合的部分。Zisook等人仔细研究了大量丧偶者的研究数据,他们发现如果配偶是自然死亡的,有约10%的居丧者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主要表现为反复的侵入性记忆(如噩梦、闪回、侵入性记忆)和保护性反应(如情感麻木、健忘症、认知回避等);而死于意外事故或自杀身亡的,有超过三分之一居丧者的表现符合PTSD诊断标准。 * 四、哀伤辅导的目标 协助生者完成与逝者之间的未竟之事(unfinished business)并向逝者告别。 增加失落的现实感 处理已表达或潜藏的感觉 克服失落后适应过程中的障碍 向逝者告别,以健康的方式把情感投注在新的关系里 * 五、哀伤辅导技巧 同感 林孟平(1993):同感是辅导员愿意放下个人主观的参照标准,常识设身处地的从当事人的参照标准来看事物,并感受由此而生的感受。 有效同感的作用: 让当事人感到被尊重 让当事人感到被了解和接纳 让当事人有足够安全感进行更深入的自我探讨 澄清辅导员对当事人的了解是否准确 为进一步介入奠定基础 * 同感技巧 积极聆听 : 面向当事人(正向或稍侧) 开放的姿态(避免交叉双手或双脚) 身体向当事人方向前倾 眼神接触 放松 * 同感的表达 “你感到……(当事人的感受和感受的强度)”,因为 ……(当事人的思想/经验/行为)” e.g. “你感到非常内疚, 因为你认为你没有能力去拯救你的 太太。 ” * 表达负面情绪的形容词 无奈、无助、遗憾 内疚、惭愧、后悔 痛苦、伤心、无望 六神无主、手足无措 恐慌、彷徨、可怕 担心、忧虑、恐惧 紧张、愤怒、不满 麻木、心死、绝望 孤单、寂寞、悲观 疼痛、沮丧、疏离 * 同感表达的原则 不要草率回应,给自己一点思考的时间 回应要简短,避免长篇大论 避免完全不作回应或持久的缄默 避免在当事人正在表达感受时问一些资料性的问题 避免说教和提出时机未成熟的忠告 在准确理解当事人的处境和感受后才作出回应 避免机

文档评论(0)

liuxiaoyu9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