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谢山水田园诗研究》毕业学术论文.docVIP

《陶谢山水田园诗研究》毕业学术论文.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精雕细琢话山水平淡淳美书田园——陶谢山水田园诗研究 内容摘要:陶渊明和谢灵运身处的时代大致相同.都生活或在社会动荡的晋宋之交。陶渊明生于公元365年,卒于427年,享年63岁;谢灵运生于公元385年,卒于433年,活了49岁。陶渊明、谢灵运作为山水田园诗派里程碑式的人物,对他们的研究历代不绝。本文试着从二人的门第出生、仕途经历、以及诗歌的不同境界进行对比研究。 第一章、陶谢的门第差异 一、柴桑寒门 六朝时一个及其重视门第出生的时代。“士大夫只知有家,不知有国”成为了反常的历史现象。西晋太康时期的诗人左思以及南朝刘宋诗人鲍照,都是因为出身庶族而得不到重用。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出身于贫贱之家,通过自己的不懈奋斗,最终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成为东晋的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五胡乱华,衣冠南渡,司马政权风雨飘摇,大厦将倾。幸赖王导、陶侃等实力派支持司马睿,稳住了半壁江山。然而,即便这样,在士族大家的的眼里,陶侃这样的人物还是不入流的,陶侃成就不朽功业后,士族之人依然瞧不起他,公然称其为“溪狗”这一带有蔑视性的称谓。 陶渊明的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父亲陶逸做过安城太守,仕宦已历三世。如果按照三代做官便可成为士族的话,陶家应该算是够格了,但是与王、谢这样的大家世族相比,陶氏依然显得资历尚浅。 “王修龄尝在东山,甚贫乏。陶胡奴为乌程令,送一船米遗之,却不肯取。直答语:‘王修龄若饥,自当就谢仁祖索食,不须陶胡奴米。’”(《世说新语·方正》) 王修龄,琅琊王氏子弟:陶胡奴,陶侃第十子;谢仁祖,陈郡谢氏子弟。按说人家主动送米给你,你不要也就罢了,怎么还出语伤人呢?正如上文所说六朝时候门第观念极重,士庶之间不通婚,不较好,甚至不同坐。所以才会出现这样滑稽尴尬的场面。而这篇文章出自《世说新语》里的方正篇,说明作者刘义庆对王修龄这样的做法是持认同的态度。 陶渊明是庶出,在时人眼里,地位就更加低了一等。这样,门第就不足以成为他傲世的资本,反倒郁结于胸,变成难以言说的隐痛。正如逯钦立先生所说,“越是他的家族还未跻身于门阀士族之林,越是门阀士族不承认陶家的门第地位,陶渊明就越是对门阀士族表现出兀傲不逊,自负自己的门第的高贵,从而表现出强烈的门第观念。” 逯钦立《陶渊明集· 逯钦立《陶渊明集·关于陶渊明》,中华书局1979年版,页208。 二、乌衣之族 与陶渊明相比,谢灵运的家庭无疑是极其显赫的,他是真正意义上的名门贵族。谢灵运祖籍陈郡阳夏,陈郡谢氏是中国历史上数一数二的望族。谢灵运的曾祖谢安是著名的风流宰相,祖父谢玄是“淝水之战“的前锋都督。叔侄二人联手击败号称百万的前秦苻坚,保住了东晋的半壁江山。谢灵运就出身于这样一个闪耀着光环的神圣家族。这个家族的日常起居、审美情趣,以及祖辈的言传身教都给了谢灵运重要的影响。并且谢小小年纪就袭封了康乐公的爵位。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长达,谢灵运从小就濡染了一种华贵的气质。 第二章、陶谢的入世之路和思想嬗变 一、陶渊明的用世之心和人生转折 陶谢带着不同程度的门第观步入社会,享受着家族带来的荣誉和地位。谢灵运自不必说,18岁就袭封了康乐公的爵位。陶渊明虽然相形见绌,但也凭借着祖上的余荫,多次轻易地担任了镇军参军、江州祭酒、彭泽令等不大不小的官职。权利和义务总是相互的,在享受着家族带来的名利时,也必须承担起振兴家族的使命。下面我们来看看陶谢二人的用世之心。 个人是无法超越时代而存在的,评价历史人物时,只有把其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才能尽量做到客观准确。在“学而优则仕”的时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读书人最大的梦想,谁能一出生就看破红尘对名利不屑一顾呢?渊明父祖三代为官,曾祖还官居东晋宰辅。这样辉煌的经历即使他出仕的思想基础又是人际关系的积累。 陶渊明早期的作品多表现用世的志向。《停运》“八表同昏,平路伊阻”、“八表同昏,平陆成江”,喻示着诗人对于时事的忧心,以及功业难成的感慨。《荣木》诗“先师遗训,余岂之坠?四十不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更直接地传达出对儒家自强不息建功立业的向往,“千里虽遥”一句更可见其昂扬的进取精神。 陶渊明从二十九岁初仕到四十一岁归隐,在宦海中漂泊了十三年之后,终于上岸“止泊”,关于辞官的原因他在《归去来兮辞》中说:“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叶嘉莹先生说:“如以渊明之志意而言,则用世乃其本心,归田才是不得已。然而如果以渊明之质性而言,则归田才能保全其自然与真淳,而出仕则不免‘违己交病’之患。所以渊明的归田,既非为了虚浮的隐居的高名,也非为了世俗的道德的忠义,而只是为了在‘大伪斯兴’的此一人世,保全其质性自然的‘真我’。” 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页150 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河北教育出版社19

文档评论(0)

秦圈圈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