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Chapter 8 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 主要内容 8.1 呼吸链 8.2 氧化磷酸化 8.3 线粒体外NADH的穿梭 8.1 呼吸链(electron transport system) ●呼吸链的概念 ●呼吸链的组成 ●电子传递的顺序 线粒体的结构 外膜:含孔蛋白(porin), 通透性较高。 内膜:高度不通透性,向内折叠形成嵴(cristae )。含有与能量转换相关的蛋白. 膜间隙:含许多可溶性酶、底物及辅助因子。 基质:含三羧酸循环酶系、线粒体基因 表达酶系等以及线粒体 DNA, RNA,核糖体。 原核生物细胞 细胞质中脱氢、产生CO2 细胞膜 产H2O、 产能 传递体 分子量 亚基数 辅基 复合体Ⅰ—— NADH脱氢酶( NADH-辅酶Q氧化还原酶 ) 850,000 42 FMN,Fe-S 复合体Ⅱ——琥珀酸脱氢酶(琥珀酸-辅酶Q氧化还原酶 ) 140,000 4 FAD,Fe-S 辅酶Q —— 脂溶性 862 ? ? 复合体Ⅲ ——(辅酶Q-细胞色素c氧化还原酶) 250,000 11 血红素,Fe-S 细胞色素c —— 水溶性 13,000 1 血红素 复合体Ⅳ —— 细胞色素c氧化酶 204,000 13 血红素,Cu 2. 呼吸链的组成——电子传递体 位于线粒体内膜上的电子传递体 呼吸链成分的排列顺序: 电子传递链中电子的传递有严格顺序和方向. 载体的标准氧还电势由低?高排列. 3. 电子传递的顺序 ●细胞中存在两种电子传递链:一种是NADH传递链,另一种是FADH2传递链。 ● NADH传递链的顺序是: 代谢物→NADH→复合体Ⅰ→辅酶Q→复合体Ⅲ→细胞色素c→复合体Ⅳ→O2 。 ● FADH2传递链的顺序是: 代谢物→复合体Ⅱ(FADH2)→辅酶Q→复合体Ⅲ→细胞色素c→复合体Ⅳ→O2。 细胞色素C还原酶 NADH链 辅酶Q NADH-辅酶Q还原酶 细胞色素C 细胞色素C氧化酶 电子传递体 H+ 2e 氢传递体 线粒体外膜 线粒体内膜 双层膜间隙 细胞色素C还原酶 NADH链是绝大部分有机物氢最终氧化的途径! 细胞色素C氧化酶 细胞色素C 8.2 氧化磷酸化 8.2.1 电子传递过程自由能的变化 8.2.2 氧化磷酸化作用的偶联机制 8.2.3 P/O比值 8.2.4 氧化磷酸化作用的抑制和解偶联 8.2.1 电子传递过程自由能的变化 电子传递的顺序基本上是按照标准氧化还原电位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的 : 从NADH(-0.32V)到O2(+0.82V)的?E0 ’ =1.14V, ?G0 ’ = -52.58 kcal/mol; 从FADH2(-0.18V)到O2(+0.816V)的?E0 ’ =1.00V, ?G0 ’ =-46.12 kcal/mol。 而ADP和Pi生成ATP的 ?G0 ’ =+7.3 kcal/mol 说明电子传递所释放的自由能足以推动ATP的合成。 8.2.2 氧化磷酸化的偶联机制 目前公认的氧化磷酸化的偶联机制是1961年由Mitchell提出的化学渗透学说 。 这一学说认为氧化呼吸链存在于线粒体内膜上,当氧化反应进行时,电子传递的自由能驱使H+通过质子泵作用,从线粒体基质跨过内膜进入到膜间隙,从而形成跨膜pH梯度和跨膜电位差。这种形式的“质子化学电势能”,被ATP合酶利用,生成高能磷酸基团,并与ADP结合而合成ATP。 1.质子梯度的形成机制: 质子的转移主要通过氧化呼吸链在传递电子过程中所形成的质子泵来完成。 每传递两个电子,就可向膜间隙释放10个质子。 质子梯度的形成 内膜 F0F1 ATP酶 e- ADP+Pi 底物 H+ ATP H+ H+ H+ 基质 膜间隙 电子传递链 电子传递的自由能驱动H+从线粒体基质跨过内膜进入到膜间隙,从而形成H+跨线粒体内膜的电化学梯度,这个梯度的电化学势(Δ?H+ )驱动ATP的合成。 2、ATP的合成: 当质子从膜间隙返回基质中时,这种“势能”可被位于线粒体内膜上的ATP合酶利用以合成ATP。 1) ATP合酶的分子结构 线粒体内膜的表面一层规则地间格排列着的球状颗粒,称为ATP合酶,是ATP合成的场所。它通过一个柄和Fo伸入线 粒体基质中。 (1)Fo为一个疏水 蛋白,是质子通道, 与线粒体电子传递 系统连接的 部位。 (2)F1是能量转换 的通道。 2) ATP合成的机制 1979年Paul Boyer提出了ATP合成的结合-变化机制(旋转催化假说),认为ATP合成酶F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产品手册】麦克森McKesson_见解宣传册Brochure_Diversity_and_Incl.docx VIP
- 无人机概述PPT课件(完整版).pptx
- 天津《民用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程》DBT29-126-2025.pdf
- 新版pep小学英语三四年级教材解读.ppt VIP
- 知识点专题09口语交际(讲义试题)一升二年级语文(含答案)部编版.docx VIP
- 水库溃坝洪水风险评估技术规范.docx VIP
- 闪发筒式经济器在磁悬浮冷水机组中的应用研究_孟庆超.pdf VIP
- 活动一 身体上的长度(教案)2025-2026学年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docx VIP
- 现金流量表编制编制实例.doc VIP
- 胃癌肝转移综合诊疗进展2025.pdf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