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乌当区园区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探讨
乌当区园区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探讨
摘要 通过分析乌当区的农业资源和农业科技发展现状,提出乌当区利用、开发、保护农业资源,走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措施。
关键词 农业;资源;农业科技园区;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421(2007)07-112-02
贵州省贵阳市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位于贵阳市乌当区,地处黔中腹地。喀斯特地貌发育,山多坡陡,水土流失严重,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农业旱涝灾害频繁等条件成为当地农业发展难以逾越的硬性制约。但是,特殊的地理和自然条件造就了当地丰富的生物资源,同时特殊地形落差、小气候、区域优势为当地多元化种植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1 资源概况
1.1 地理位置及气候资源贵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以下简称园区)位于乌当区,地处贵阳丘原盆地北部,距贵阳市区约10 km。交通便捷,信息交流速度快。地理位置为东经106°30′~107°30′,北纬25°55′~26°33′。园区有核心区666.67hm2。示范区3 333.33 hm2,涉及6个乡镇。
园区范围内年平均气温在13.5~15℃,高原性气候特点明显,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降雨量1 160 mm,其中43%的降雨量集中在6~7月份,降雨日数年平均174 d,光、热、水同步,阴天多、光照偏少,雨水充沛,热量资源丰富,年≥10℃的积温为4 226~4 499℃,无霜期299 d,气候垂直差异明显,小区气候特点突出,适宜多种作物和植物生长,但是也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的规模化生产。
1.2 水土资源 乌当区全区境内产生的天然径流总量为5.433亿m3,地下水年平均产水量为1.897亿m3,地表水总量为12.89亿m3。地表水面积为l 727.47hm2,其中河流水面649.76hm2,水库面积535.2hm2,坑塘水面277.39hm2,滩涂15.59hm2,沟渠217.50hm2;水工建筑物为32.03hm2,仅占地表水总面积的1.854%,这说明乌当区现有的水利基础设施还远远跟不上农业种植的需要。虽有1 160 mm的年平均降雨量,却还会出现季节性缺水,其原因一是生态环境薄弱,保水保土能力差,丰裕的降雨量反而加剧了水土的流失;二是水利基础设施较差,对蓄积和利用天然降水的能力不够,缺水片区利用土地资源的能力很弱。
乌当区土地总面积96 490 hm2。从表中可以看出,乌当区仅望天田就有2 363.20hm2,旱地17 693.20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66.61%;菜地为1 423.76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4.73%。这说明了乌当区水利基础设施仍然很薄弱,土地利用率很低,产出率也相应较低,土地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不高。另外,乌当区所利用的能体现一定经济效益的土地很少,园地仅为2 406.96 hm2,林地中有经济价值不高的灌木林15407.41 hm2,占林地总面积的37.99%;能产生一定经济价值的苗圃仅为40.24 hm2。占林地总面积的0.1%。牧草地仅为1 226.05 hm2,而未利用的荒草地却有7 866.27 hm2,这说明了对人工牧草种植的忽视,使得当地畜牧业的发展严重滞缓。
1.3 物流及信息技术资源 乌当区紧连人口密集的贵阳市区。距贵阳市中心仅10 km,距西南出海通道5 km,距贵阳国际机场17 km,十分有利于发展鲜、活、重、脆、嫩、高技术含量的农产品,经营农业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贵阳市2002年人口总数为341.2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56.58万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45.88%,这一数字潜藏了巨大的市场容量,为乌当区及周边的几个郊区发展城郊农业、节假日休闲观光农业、高档次、高技术含量的农业等提供了优越的市场环境和区位优势。
贵阳市是贵州省经济、文化、教育中心,境内有众多的农业院校、科研院所,是贵州省高级人才最密集的区域,同时,贵州大学农学院、贵州省农业科学院等多家农业科研机构建立多年,学科专业齐全,积累了大量的人才和技术信息资源,为园区乃至贵阳市的农业技术发展创新、提升农业科技水平提供了强大的后备支援和信息径流。
2 合理利用资源建设园区
2.1 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因地制宜布局农业产业贵州省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严重制约了贵州农业发展的同时,也为贵州农业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一是光、热、水、同步的气候资源适宜发展多种作物 是特定的地理环境也创造了特定的生物资源环境,如发展中药材产业就具有其他地区难得的资源优势;三是地形落差大,形成的小气候环境使得一定区域内可发展多元化农业,如贵州贵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就针对乌当区的地形地势情况,以“一区多园”的结构建设园区,“一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