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4―1912年间南疆土地买卖关系和特点.docVIP

1884―1912年间南疆土地买卖关系和特点.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884―1912年间南疆土地买卖关系和特点

1884―1912年间南疆土地买卖关系和特点   摘 要:维吾尔族自古重视签订契约的传统,民间的土地不经过官府、通过契约得以典当买卖。研究新疆建省至中华民国成立期间南疆察合台文契约文书,有利于对这一时期南疆土地买卖关系与特点加深了解。   关键词:察合台文;契约文书;土地买卖   所谓“契约文书”,即民间的土地、私产、遗产等以买卖、转让、捐赠、租典、继承等形式,不经过官府而签订的文书。研究1884-1912年间新疆天山南路察合台文土地买卖契约文书,有利于管窥南疆当时的土地买卖等社会发展状况。笔者从新疆社会科学院宗教所编印《新疆维吾尔族契约文书资料选编》[1]一书中选取文书史料,试对南疆土地的买卖关系与特点加以说明。   1 土地买卖的形式   1.1土地相互交换,即双方土地主人在彼此土地面积、肥力相近的前提下,以签订契约的方式交换彼此土地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如045号文书,记载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立约人依米提汗在五村县的遗产两称子半地与尼亚孜和加在本地的两称子半地相对换一事。   1.2土地转让,即土地所有者一方因无力交租(058号)或无力管理(060号)等原因,通过订立契约将土地转让给另一方,由另一方承担这块土地的经营与交税(064号)。如037号文书记载清光绪十九年(1893)立约人喀什艾提卡居民毛拉肉孜买买提之子,印花布匠买买提,将祖业约一亩地转让给苏菲海里排之子乌布里海山阿訇一事。   1.3土地出卖,即土地的主人与买方签订契约,根据土地面积、肥力等因素,双方达成价格共识,由买方将土地以相应价值的货币买走,土地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归买方所有。买卖双方经过协商约定,卖方向买方转移买卖物的财产所有权,买方向卖方支付价金的合同,转移所有权和支付价金是构成买卖契约的核心要件。[2]如057号文书记载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卡斯克村的托合提布维将70户的五亩二等地以十二两银子的价格卖给69户的托合提阿訇的儿子肉孜阿訇一事。从今往后,托合提布维及其亲戚后代将无权使用占有这块土地。   1.4捐赠瓦合甫土地,这是一种特殊的转移土地所有权及使用权的方式。瓦合甫土地就是伊斯兰教寺院、麻扎、学校所有的土地,瓦合甫土地一经捐出,便不能再自由买卖、转让、抵押或继承,通常是以出租征收地租的形式获得收益,所以在清代存在较多租种瓦合甫地的现象。虔诚的穆斯林根据“谁做一件善行,谁将得到十倍的回赐”“善行能阻挡灾难”的圣训教导(045号),将自己私有的土地捐赠给清真寺等宗教场所,供宗教人士及宗教活动的开支用度。如055号文书记载,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立约人伊斯兰阿吉将巴扎村内由沙枣渠灌溉的一等地连同树木在内捐赠给依禅努尔买买提买合杜木大寺为永久的瓦合甫地一事。但在文??中特别强调到,作为瓦合甫的土地不允许有转让、买卖或典当等行为。   2 土地买卖关系   清代,土地私有和土地买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据佐口透统计,从18世纪后半叶到19世纪中叶:回部地区维吾尔农民私有土地的耕地面积己达600.000亩左右。[3]通过对上述察合台契约文书分析可知,新疆建省至民国成立期间,新疆天山南路土地买卖情况较为盛行,表明:   2.1以签订契约的形式转让、出卖土地所有权,使得土地买卖具有合法性。在大量文书中可发现印章的频繁使用,且文书中多有引用伊斯兰教圣训教导的言论以及众多证人签字盖章等形式,以此来保证其合法性。   2.2由文书可知,买卖的土地均为私有土地,国有土地及清真寺瓦合甫土地是不允许擅自买卖的。特别是瓦合甫土地,其职能是为宗教的发展服务,因而不参与到土地买卖过程中。但在文书中也发现个别补发瓦合甫证件情况:052号文书中,记载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买买提依明伯克之子买合木提优努斯伯克在晓客莱村的35亩田地作为瓦合甫土地捐赠一年左右,因原契约遗失,特要求补发证件一事。表明围绕瓦合甫土地的纠纷依然存在。   2.3农民通过签订契约文书实现土地的交换、转让、出租及捐献,说明农民对土地同时具有所有权与使用权。在这一基础上,农民对土地的私人占有促进了南疆地区的土地买卖情况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然而,随着土地买卖愈演愈烈,大土地所有者如地主、伯克等,通过大量契约文书的签订,易造成土地兼并的严重。大量土地被地主伯克所占有,使得许多农民失去土地作为生活支柱,深受地主伯克们的压迫剥削,激化社会矛盾,引发社会问题,不利于政府统治。   2.4“清代土地私有和买卖转让现象是大量存在的,而且这种买卖、转让绝不是在非法中进行的。在对买卖双方的权利制约上,伊斯兰教法(沙里亚特法)起到了重要作用”。[4]在文书中可以发现,土地买卖双方的权利制约,均由宗教法,即伊斯兰教法得以实现。买卖双方通常在文书中通过引用圣训教导之言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