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丝绸之路和西域佛教戏剧研究
丝绸之路和西域佛教戏剧研究
[摘要]关于丝绸之路上西域佛教戏剧的情况,很少有人涉笔,历代文献亦不见详载。有关中国戏曲起源多有争议,但大多数人定为宋元时期,这与他们不熟悉西域历史有一定关系。研讨西域佛教戏剧,可以从张骞出使西域与《摩诃兜勒》曲、丝绸之路上佛教节日中的戏剧活动、西域出土的佛教原始剧本和《舍利弗传》与目连戏等方面着手。从西域出土的佛教原始剧本来看,任半塘先生认为中国戏曲源于唐代,其设想并不是主观臆断。
[关键词] 丝绸之路;西域;佛教戏剧;原始剧本
[中图分类号]J64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04-0052-04
关于西域佛教戏剧的情况,很少有人涉笔,历代文献亦不见详载。有关戏曲起源多有争议,但大多数人定为宋元时期,这与他们不熟悉西域历史有一定关系。任半塘先生认为中国戏曲源于唐代,其设想并不是主观臆断,只可惜西域佛教的发展历史还不广为人所知,所以立论尚嫌不足。研讨西域佛教戏剧,可以从下述几个方面来探索:
一、张骞出使西域与《摩诃兜勒》曲
据《晋书?乐志》载:“张博望入西域,传其法于西京,惟《摩诃兜勒》一曲,李延年因胡曲更造新声二十八解,乘兴以为武乐。后汉以给边将,和帝时万人将军用之。”
《摩诃兜勒》为大曲,已为学术界考证。钱伯泉先生近来考证,此曲为佛曲。他认为“摩诃”与“兜勒”均为梵文,“摩诃”在梵语中是大的意思,与“兜勒”音同的梵文有“多罗”,意为“铁树”。故钱氏说此曲是赞颂迦楼罗王者栖居的大钵树,是佛曲之一种。此外,与“兜勒” 同音的还有“陀罗尼”,意为“总持”,《摩诃兜勒》或为《摩诃陀罗尼》的省译,意为《大陀罗尼佛》,是赞扬菩萨的一支佛曲。钱氏认为《摩诃兜勒》必为佛曲。李延年以此创作了28首佛曲,说明《摩诃兜勒》是大曲式的佛曲,已构成了戏剧音乐之雏形。
二、佛教节日中的戏剧活动
佛教节日甚多,如佛诞节、浴佛节、盂兰盆会、涅?节等。西域庆祝这些节日要举行盛大集会。据法显说,于阗的行像活动进行了13天。法显对行像活动有详载:“年年常以建卯月(二月)八日行像,作四轮车,缚竹作五层,然后彩画作诸天形象,以金银琉璃庄严。其上悬幡盖,四边作龛,皆有坐佛菩萨立侍,可有二十车,车车庄严各异。当此日境内道俗皆集,作倡伎乐,华各供养。婆罗门子来请佛,佛次等入城;入城内再宿,通夜燃灯伎乐供养,国国皆乐。”由此而知,佛教节日中,除宗教礼仪之外,有各种散乐百戏的表演,自然亦有《摩诃兜勒》之类的佛曲演奏,这一切均说明西域佛教戏剧已具备了原始形态。
佛教节日中有盂兰盆会,其来源是目犍连以天眼通见其亡母生饿鬼道,受苦而不得救拔,因而驰往问佛。佛为说救济之法,就于七月十五日众僧自恣时,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在危难中者,集百味饭食安盂兰盆中,供养十方自恣僧。七世父母得离饿鬼之苦,生人、天道中、享受福乐,这就是盂兰盆会的缘起。这里的目犍连救母作为宗教节日活动的主题,已为佛教戏剧提供了素材。之后有支谦译《目犍连因缘功德经》、竺法护译《目犍连上净居天经》等,都是讲目犍连神通的内容,成为西域佛教戏剧的重要题材。
三、西域出土的佛教原始剧本
上述佛教剧本残卷在高昌被发现,可想目犍连救母的佛教题材剧本亦可能在西域流传。西域佛寺各种活动中百戏的内容应该取自以上题材。德国学者葛玛丽对高昌寺院的活动有研究,她说:“在民间节日:如正月十五日善男信女云集寺院。他们进行忏悔、布施,为死去的亲人举行超渡,晚上听劝喻性的故事,或者欣赏演唱,挂有连环画的有声有色的故事。讲唱人(可能由不同人扮演不同的角色)向人们演唱诸如《弥勒会见记》之类的原始剧本。”
《弥勒会见记》为佛教剧本,是考古工作者于1974年3月在天山以南铴克沁千佛洞北大寺发掘的,共44张、88页,是婆罗谜中亚斜体字母书写的佛教残卷。季羡林先生研究认为,这是吐火罗文A本《弥勒会见记》的一部分。此文题目梵文为Mairteya samiti Nataka,其中Samiti来自梵文,意为“会见”,Nataka亦来自梵文,意为“戏剧”,故季羡林先生认为:“既然自称是剧本,又用‘幕’这个字,那么它不是剧本又是什么呢?”他又说:“该剧出现在隋唐时代,可见戏剧这个文学体裁在中国新疆兴起比内地早数百年之久。”
1959年4月,考古工作者曾在天山以北哈密地区脱米尔底佛教废址发现回鹘文佛典残卷《弥勒会见记》。写本形式为梵文式,共约293页(586面),完整无缺或大体完好的为114页,褐黄色的硬纸,上下画有浅黑色边线,上面由黑墨书写,然“其中每幕开头标明演出场地的文字用红墨书写” 。耿世民先生研究说:“此《弥勒会见记》是公元8~9世纪用古维吾尔语写成的一部长达27幕的原始剧本。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