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加强县市区文化资源挖掘和文化旅游品牌打造研究
关于加强县市区文化资源挖掘和文化旅游品牌打造研究
摘 要:绵阳市历史悠久,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都非常丰富。其所辖县市区资源各有特色,文化底蕴都较为深厚,有极强的挖掘潜力。绵阳市的旅游已经建立了一些品牌,但是各县市区的旅游品牌之间的有机联合还没有建立起来,旅游资源还是以点状的形态存在,初步构建的旅游线和旅游区内在联系性不紧密,不利于打造整体的文化旅游精品。这种情况一方面是由于各县市区文化资产挖掘不足,另一方面则是整体旅游品牌打造力度不够。深入挖掘文化资源,梳理文化遗产,为树立文化旅游品牌提供前期准备。文化旅游品牌的打造应该是立体的,全方位的,而不应该是点状的。在打造文化旅游品牌的过程中,要注重生态文化建设。
关键词:绵阳;文化资源;旅游品牌
中图分类号:G122;F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3-0187-02
绵阳古称“涪城”、“潼州”、“绵州”等,历来为郡、州治所,后因城址位于绵山之南而得名“绵阳”。梳理绵阳市的建制可见绵阳的历史非常悠久,并且悠久的历史遗留了诸多的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绵阳市下辖县市区也在历史上多处于重要地位,并且随着历史的推进遗留了诸多的文化资源。挖掘这些文化资源,对弘扬绵阳文化,打造绵阳旅游品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梳理绵阳建制史,探索绵阳历史文化渊源
绵阳市古属梁州,先秦时期先后属蜀国、蜀侯国、蜀郡。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广汉郡(郡治乘乡,今广汉市境内),市区为涪县,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迁广汉郡治至今梓潼县城。新莽时期改涪县为统睦,广汉郡为就都郡。公孙述割据四川地区时改就都郡为子同郡。东汉时恢复西汉旧制,改统睦为涪县,隶属广汉郡。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刘备分广汉郡北部置梓潼郡,涪县隶属梓潼郡。成汉武帝晏平二年,即晋怀帝永嘉元年(公元307年),李雄迁梓潼郡治至涪县,改县名为涪城县。东晋穆帝永和三年(公元347年)灭成汉,并因巴西郡(郡治今阆中县城)战乱,将巴西郡寄治涪城县。东晋孝武帝宁康元年至太元八年(公元373至383年),涪城县一度被先秦占领,但建制未变,晋军收复后,晋孝武帝将梓潼郡治迁回梓潼县城,涪城县作为侨郡巴西郡治地,涪城县则仍属梓潼郡。南朝刘宋改涪城县为涪县,将梓潼郡治迁回涪县。南朝箫梁改巴西、梓潼二郡为巴西梓潼郡,属于新成立的潼州,潼州治仍为涪县。西魏废帝二年(公元533年)改涪县为巴中县,梓潼郡治迁回梓潼县,潼州和改为实郡的巴西郡治巴中县。隋改巴中县为巴西县,废除郡制,辖于潼州。隋开皇五年(公元585年),改潼州为绵州。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州县制为郡县制,绵州改为金山郡。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金山郡复为绵州,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又改绵州为巴西郡。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则改巴西郡复为绵州。元世祖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实行“省县入州”制,州治地不再设县,于是撤销巴西县。明太祖洪武年间,绵州曾降为绵县,后又升为绵州。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绵州升为直隶州。
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裁撤绵州,建绵阳县,隶属川西道(后改为西川道)。民国19年(公元1930年),裁撤西川道,绵阳县隶属四川省。民国24年(1935年),以绵阳县为治地,建四川省第十三行政督察区。
1950年1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川西北临时军政委员会发布101号命令,成立绵阳专区,以治地绵阳得名,领导辖原十三区所属的绵阳、彰明、梓潼、罗江、德阳、广汉、金堂(驻赵镇)、什邡(驻方亭镇)、绵竹、安县等10县,属川西行署区。1952年1月,恢复四川省建置,绵阳专区属四川省。1953年将广汉、金堂、什邡3县划归温江专区;原广元专区所属广元(驻嘉陵镇)、旺苍(驻冯家坝)、剑阁、江油、北川、平武、青川、昭化(驻宝轮镇)等8县划入绵阳专区。1958年原遂宁专区所属遂宁、三台、蓬溪、盐亭、潼南、射洪(驻太和镇)、中江等7县划入绵阳专区。撤销彰明、江油二县,合并设立江彰县(驻中坝)。绵阳专区辖21县。1959年江彰县改名江油县,撤销昭化、罗江二县,将昭化县并入广元县,罗江县并入绵阳、德阳、安县3县。1968年7月8日成立地区革命委员会,正式将绵阳专区改为绵阳地区,地区驻绵阳县,辖绵阳、江油(驻中坝)、青川、平武、广元(驻嘉陵镇)、旺苍(驻冯家坝)、剑阁、梓潼、三台、盐亭、射洪(驻太和镇)、遂宁、蓬溪、潼南、中江、德阳、绵竹、安县、北川等19县。1976年由绵阳县析置绵阳市,属绵阳地区领导,绵阳地区驻绵阳市。1977年将潼南县划归江津地区。1979年撤销绵阳县,并入绵阳市。直至1985年撤销绵阳地区的基础上绵阳市升为地级市。
梳理绵阳市的建制史可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