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文学和古典文学之间探索.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在当代文学和古典文学之间探索

在当代文学和古典文学之间探索   摘要:文章论述了研究当代文学与古典文学之间的历史联系的必要性,并且提出了从古典文学遗产中继承中国古典文学评论的方法与风格的思路。文章还就探讨重新发现与努力超越古典文学遗产的可能性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思考。   关键词:当代文学;古典文学;历史联系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07)01-0133-04      一、当代人与古典文学的种种缘分      与“五四”那一代人比起来,经历过“文革”的一代人(当过“红卫兵”和“知识青年”的一代人)的知识结构显然要单一、肤浅很多。除了那个年代里流行的马列著作、毛泽东著作和鲁迅著作、雷锋故事,他们可读的书十分有限。不仅如此,从“文革”之初的“破‘四旧’”、“焚书”运动到“文革”后期的“评法批儒”运动,不断开展的大批判一次又一次地将他们??头脑清洗得十分“纯洁”,使他们对一切“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修正主义”的文化都保持了高度的警惕性。尽管如此,仍然有不少人在自学的道路上、在“地下读书”的活动中与传统文化悄然邂逅。舒婷不就是由老祖母在晚上讲故事的过程中对《西游记》、《三国演义》、《聊斋故事》熟悉到“滚瓜烂熟”程度的吗?她不是由朋友们的推荐而“有意识地读了一些古典作品”,并发现自己“最喜欢的是李清照和秦观的词,还有散文”的么?① 贾平凹不就是在还看不懂《红楼梦》的年纪就觉得看得“很有味道”②了么?阿城不就是在下乡期间读了禅宗、庄子的书和《金瓶梅》的么③?……这,就是古典文学的魅力吧,它的优美、典雅、感伤、狂放是那些政治著作所无法替代的。它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已经占有了那么根深蒂固的位置,以至于政治的高压、焚书的烈焰也难以将它斩草除根。它神奇地散布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里,以至于你不必刻意去搜求,就可以常常在普通人家的床头、案头与它不期而遇。   不,不仅如此。当毛泽东的古体诗词在“文革”中空前普及时,就在无意间保留了一扇了解古典诗词的窗口;当“评法批儒”运动带动了一批古典文史书籍的回归时,就在无意间促成了古典文学的重返当代生活;当毛泽东号召读《红楼梦》、批《水浒》时,他也就在无意间打开了重印古典文学经典的大门。历史就是这样在阴差阳错中曲折前行的。毛泽东是著名的革命家,以激烈的“反传统”姿态而闻名于世;可他同时又是一个深受古典文史传统影响,有着深厚的古典文史学养的诗人和思想家。他何曾想到:他著作中的古典文化知识会成为革命青年们窥探古典文学殿堂的一条曲径?而他在延安时期对文艺民族化、大众化的提倡,在“十七年”提倡在中国古典诗歌和民歌的基础上发展新诗的设想,不也为古典文学的影响延伸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么?   传统就这样无孔不入。古典文学的活水就这样滋养了在“文革”的荒漠中跋涉的人们。   因此,尽管这一代人在自学中接受的古典文学知识只能是支离破碎的,他们对古典文学的天然亲和仍然昭示了古典文学的强大生命力――它注定会在“文革”这样的浩劫中顽强地生存下来,像凤凰那样在火中重生!      二、“文化寻根”:新时期文学的一个主题,也是现代世界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      到了思想解放的新时期,对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又是与对传统文化的浪漫追寻相伴而行的。一方面,几代思想家(从黎澍、李泽厚、金观涛到刘小枫)都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传统,同时热烈地呼唤着启蒙精神的回归;另一方面,另一些思想家、作家(从梁漱溟、冯友兰这样的“新儒家”到宗白华、高尔泰、萧兵这样光大中国古典美学传统的美学家和孙犁、汪曾祺这样对古典文学情有独钟的老作家)则从中国古典文化中寻找着民族的自尊、不朽的传统。   就像“五四”时期曾经有过的一幕那样,虽然“反传统”的声势浩大,但仍有一批思想家、文化人勇敢地作了传统文化的守护者。“文化寻根”的思潮因此而在1980年代高涨起来。值得特别一提的,是文学界的“寻根派”中,有好几位都有过当“知青”的经历――韩少功、李杭育、阿城、郑义、王安忆等。他们都是因为“文革”而失去了学习文化的大好时光,又几乎都是在思想解放的急风暴雨中开始了控诉“文革”、反思历史的文学创作,稍后又都是在1985年前后开始了“文化寻根”的事业。他们的事业上承沈从文、汪曾祺,下启苏童(他的“枫杨树故乡”系列小说)、余华(他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那样重新认识“国民性”的作品)、毕飞宇(他的《叙事》、《楚水》那样的“家世小说”)这些“新生代”作家。我们很容易在这三代作家的相关创作中发现一条清晰的精神线索:重新认识传统文化,重新发现民魂,重新估量民族的生命力与适应力。他们没有像延安过来的作家们那样将“民族”、“大众”理想化。在他们的创作中,或敢于暴露民族文化的痼疾(如《爸爸爸》、《叙事》),或真切揭示民族文化的混沌性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